電影《關於我母親的一切》的人性美
環球縱橫
作者:劉小平
[摘要]從阿爾莫多瓦的第一部電影開始,就十分看重對人性的描寫和情感的表達,而並非故事情節本身。尤其是影片《關於我母親的一切》,比其他電影更能彰顯出他要表現出來的人性美。他細心地洞察女性的內心世界,用他的理解來認真詮釋形形色色的女性。無論是怎樣的女性在阿爾莫多瓦的電影中都被賦予善良、美麗、充滿母性的精神,並表現出對生活樂觀的態度,以此來展示一種充滿魅力的人性美。
[關鍵詞]人性美;女性回歸;拯救
一、引言
縱觀曆史,幾乎任何時期裏男尊女卑的觀念都在人們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女人就是為男人所創造。然而在電影《關於我母親的一切》中,女性閃爍著別樣的光芒——偉大、美麗、堅忍、獨立且自信。我們不得不敬佩導演以他獨具慧眼的細致觀察將女性角色詮釋得如此深刻。本文通過分析電影《關於我母親的一切》,進而解讀電影中的人性美。
二、女性的回歸
在西方,亞當夏娃的神話故事廣泛流傳;在中國,古代女子從小就必須熟記並遵守所謂的“三從四德”。可以說,東西方文化在此達到了一種共識,女人的社會地位往往都十分低下,而男性則占據主導地位,如此種種男尊女卑的觀念就變成了亙古不變的“真理”了。但是,電影《關於我母親的一切》顛覆了傳統觀念,把女性送上了首要地位,而男性卻在影片中銷聲匿跡。首先電影向大家展示的是,男孩在向偶像索要簽名的路上不幸遇到車禍而喪生,這個不幸的消息讓作為母親的曼紐拉悲痛欲絕,讓她失去了生活中唯一的精神寄托。對文學無限憧憬,想獲得普利策獎並充滿活力的大男孩艾斯德班成為電影中首個缺席的男性。艾斯德班的去世讓他的媽媽走上了尋找兒子親生父親“羅拉”的道路。她在無意中發現了去世的兒子曾經寫的日記,在日記中兒子艾斯德班對父親的無限渴望讓曼紐拉後悔不已,這本日記代替兒子成為她最後的精神寄托。當她坐上開往巴塞羅那的列車,在她的心中,自己應該對去世的兒子艾斯德班有一個交代,也應該對多年不見的前夫“羅拉”有一個交代,更應該對自己內心那個真實的靈魂負責。因此,首位缺席的大男孩艾斯德班造就了曼紐拉的回歸。
在電影《關於我母親的一切》中一直“存在”的“羅拉”(本名艾斯德班)是影片裏麵第二位缺席的男人,艾斯德班的母親曼紐拉和其父“羅拉”因為話劇《欲望號街車》而相識。曼紐拉被幽默風趣的羅拉所吸引,隨後兩人迅速墜入愛河,經過一段十分美好的戀愛時光之後兩人攜手走進婚姻的殿堂。原本以為他們會有自己的愛情結晶並牽手到白頭,可是生活並非一帆風順,丈夫的突然變化(不明所以的變性手術)讓曼紐拉措手不及,懷著孩子憤而離開巴塞羅那。甚至在17年之後當與“羅拉”有過情感糾葛的露莎前來尋求幫助時,被心中充滿怒火的曼紐拉一口回絕,但是知道露莎患上了幾乎無法治愈的艾滋病之後,本性善良的曼紐拉最終還是原諒了她,並且不辭辛苦地照顧著露莎。也許是蒼天沒有看到曼紐拉的付出,不久之後露莎因為病情加劇而不治身亡,在露莎撒手人寰之後撫養繈褓中小艾斯德班的重任就落到曼紐拉的身上了。露莎的孩子小艾斯德班從出生開始就從來沒有感受到父愛的“味道”,曼紐拉承擔起養育小艾斯德班的重任。在小艾斯德班同時缺少父愛和母愛的情況下,曼紐拉心中尋找“羅拉”的那份衝動和心中那最原始的人性美被重新喚醒,在這種情況下,這一場尋找“羅拉”的旅行便是必然發生的了。
露莎的爸爸,這個作為電影《關於我母親的一切》中第三個缺席的男人,他從來沒有讓露莎感受到什麼叫作父愛,同樣也從來沒有讓露莎的媽媽知道什麼叫作丈夫、什麼叫作家裏的頂梁柱,更讓人吃驚的是,他不認識露莎——他的親生女兒,他還對自己的老婆很不放心,如此種種,露莎的父親隻是一個人孤單地在自家院子裏麵遛狗。從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露莎的父親是悲哀的、可憐的、不幸的。可就是因為這個人物的出現,讓露莎的媽媽多年來對露莎父親無微不至的關心照顧,從而忽略了自己年幼的女兒露莎。也正是因為這樣露莎和媽媽之間的關係十分不好,露莎和她母親無話可說的局麵一直持續了很多年。直到露莎即將分娩的時候兩人的關係才開始緩解,在露莎生下小艾斯德班之後她的母親對她的照顧十分體貼,由此觀眾可以看出電影中每一個母親身上所流露出來的都是人性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