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英國影片《國王的演講》的人物內心解讀(1 / 3)

英國影片《國王的演講》的人物內心解讀

環球縱橫

作者:錢亮

[摘要]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和幫助他成長的老師之間的友情一直被世人稱讚,成為一段不可多得的佳話。2010年,著名導演湯姆·霍鉑將二人之間的故事拍成電影《國王的演講》,並由科林·費斯主演本部電影,電影將二人認識以及相處的經曆融合在一年裏,整部電影充滿了那種英倫格調和細膩的人物內心描寫,著重描繪了喬治六世在困難境遇中“生存”的痛苦和堅強。在生活中,我們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隻有與“敵人”對抗,戰勝自己,才能讓我們成為勝利者。

[關鍵詞]《國王的演講》;人物內心世界;追求與渴望

2010年,由湯姆·霍鉑導演,眾多實力派演員出演的影片《國王的演講》,以簡單直接的敘事方式講述了喬治六世在極端困境中“生存”和經曆痛苦變得堅強的過程,並將喬治六世與他的語言治療師相識和相知的經曆融合在一年的時間。本文通過解讀《國王的演講》,進而分析英國劇情影片的人物內心。

一、“生”與“死”之間的困境

“生還是死,這個問題讓很多身處困境的人思考很久,是選擇繼續飽受世間的折磨,還是毅然決然地反抗……”從出生就患有口吃的喬治六世在萊諾·羅格的幫助下,在他的治療室流利地讀出莎士比亞的這段經典對白時,喬治六世正處在“生”或“死”的兩個極端的情景當中,在萊諾·羅格的幫助下喬治六世決然地走上了追求“人生”的道路,即在自身殘疾和德國法西斯戰爭的威脅下,與平民萊諾·羅格之間的那種勝似一家人的友誼被世人傳為佳話並流傳至今。這段一國之王與庶民之間的友誼被萊諾·羅格的後人馬克·羅格在20世紀初通過搜集各種資料整理成書,名為《國王的演講》。英倫格調的電影和深入挖掘人物內心世界的電影情節,以及各位演員的賣力出演使這部電影獲得了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的多個獎項。這部影片獲得美國製片人公會獎、導演公會獎和影視演員公會獎等諸多獎項,並在第35屆多倫多電影節中摘得觀眾選擇獎這一最高獎獎項。

二、“生”與“死”之間的選擇

電影開頭在20世紀20年代英國展覽會結束的現場,在位的喬治五世命令二兒子約克公爵即喬治六世出席會展的結束儀式並代表他致謝辭。英國媒體將這個消息用當時最新的技術讓全世界人都知道,在萬眾期待中喬治六世用自己顫抖和生澀的聲音講出了父親給他的那篇稿子,自幼患有口吃的喬治六世在一片歎息聲中結束了自己失敗的演講。正如喬治五世所說的那樣,如果不能流利地演講,自己眼前的話筒就會對你宣判死刑,喬治六世在“生”與“死”兩個極端的世界徘徊,必須在奮起反擊命運的不公,還是在現實中默默度過一生做出自己的選擇。存在主義者薩特以存在先於本質的哲學理論作為基礎,在電影中製造極端情景來考驗主人公如何做出選擇。不一樣的選擇體現著不同人的性格,喬治六世正是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景中選擇了去“生存”的道路,從結巴怯懦的約克公爵——自信麵對自己身心殘疾的伯蒂——堅強樂觀的喬治六世的經曆,造就了喬治六世的帝王之位。

(一)邁向“死”的邊緣

海倫娜·伯翰·卡特扮演的約克公爵夫人莫琳是一位有真正英倫氣息的女子,莫琳一直愛著公爵並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口吃使約克公爵的脾氣變得非常暴躁,莫琳一直忍受著並四處尋醫,但可惜的是即使當時最好的療法都對約克公爵的結巴沒什麼效果。和出入於風流場所的溫莎公爵對比,喬治五世更加看好喬治六世,並將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希望他能在喬治家族或英國在陷入困境時,靠自己的能力將整個國家從困境之中解救出來。在1934年德國納粹的戰爭侵入時,在聖誕節時喬治五世下達命令讓約克公爵發表一篇鼓舞士氣的演講,渴求通過這樣的機會迫使約克公爵克服自己結巴的問題,但是在演講中約克公爵依舊讓人們大失所望,當時的英國,不需要獨裁的國王,而是需要一個親民的國王,發表演講是一個國王親民的重要途徑,更是一個合格國王的職責所在。處於來自各方麵的壓力和自己父親那種深入骨髓的失望的眼神中,約克公爵差點走向自我毀滅的深淵,他曾深深地以為自己會和喬治三世一樣一輩子口吃並背負“口吃皇帝喬治”這個如芒刺在背的醜陋綽號,現在的約克公爵內心已經站在了“毀滅”深淵的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