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電影四部曲
好萊塢電影
作者:危險的P
隨著好萊塢電影工業的車輪滾滾前進,當製片人和編劇都無法阻擋金錢誘惑之時,大量的係列電影油然而生。中國有句俗話“好事不過三”,一般的係列電影都以“三”為目標,當“三部曲”成為好萊塢主流的同時,係列電影終於把數字從“三”突破到“四”,這個跨度可能是一兩年,也可能是十年二十年……在一切都以金錢當道的電影產業鏈中,一些“挖祖墳”的行為看上去也顯得十分正常,更何況大量影迷的習慣心態(參見《印第安納瓊斯》係列)驅使他們毫不理智為“狗尾續貂”之作買單的情況也比比皆是,係列電影的第四部就這樣含著金勺子誕生,中年觀眾去懷舊,青年觀眾去趕潮流,每次上映必將掀起討論熱潮,電影評論家也不甘示弱,他們褒貶不一的影評文章更是吸引觀眾奉獻鈔票的直接因素。
在2012年即將來臨之際的聖誕檔期,有三部這樣的大作登上院線,他們分別是《碟中諜4:幽靈協議》(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暮色4:破曉(上)》(The Twilight Saga: Breaking Dawn - Part 1)以及《黑夜傳說4:覺醒》(Underworld: Awakening)。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的12月檔期向來是搶錢好時機,相信這三部電影都會有不俗表現,同為四部曲,必將有源遠流長的曆史,且聽我娓娓道來。
No.1
《碟中諜4:幽靈協議》
Mission: Impossible - Ghost Protocol
上映日期:2011年12月21日
成長軌跡:1996年5月22日《碟中諜》
Mission: Impossible
2000年5月24日《碟中諜2》
Mission: Impossible II
2006年5月5日《碟中諜3》
Mission: Impossible III
主創變化:四部電影換了四名大導,四名獨具風情的女演員(如果你想把她們叫做花瓶也行),唯一不變的是鐵打的靚湯——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和一眾男配,動作純爺們與高科技宅男們一眾讓這個係列在15年之後繼續放光彩。
掘金曆程:1996年《碟中諜》北美上映,豪取1億8000萬美金,這是一部動用了跨國陣容的諜戰動作巨作,在法國紅遍街頭巷尾的大叔讓-雷諾(Jean Reno)以及有著“法蘭西美神”之稱的艾曼紐-貝阿(Emmanuelle Béart)使得這一“不可能任務”係列獲得開門紅,伊桑-霍特(Ethan Hunt)這個名字也變成了傳奇,與《007》係列中的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諜影重重》(The Bourne Identity)係列中的傑森-伯恩(Jason Bourne)、美國電視劇集《24小時》(24)裏麵的傑克-鮑爾(Jack Bauer)一起,成為戰鬥能力超強、個人魅力綻放、單槍匹馬能解決一個兵團的新世紀動作偶像。
當年34歲的湯姆-克魯斯與安吉麗娜-朱莉(Angelina Jolie)的父親,老戲骨強-沃特(Jon Voight)一起創造了票房神話,雖然輸給了美國主流大片《獨立日》(Independence Day)和災難片《龍卷風》(Twister)成為1996年排名第三的影片,但全球影響力不可小覷,在15年後繼續大放光芒。
吳宇森擔任導演的《碟中諜2》是係列中最成功的一部,北美市場2億1500萬美金、全球5億4600萬美金的成績讓這個係列紅到發紫,成為當年全球掘金狀元,吳宇森的動作片哲學一下子被全世界所知,自由飛翔的白鴿與熊熊燃燒的火焰、靚湯的專用擺酷黑色墨鏡與修身大長擺黑色風衣儼然成為一種符號,被後世爭相模仿(有的也是惡搞)。
別忘記了這集的女主角——來自讚比亞的女星桑迪-牛頓(Thandie Newton),她那嬌小身軀與堅強眼神著實讓人難忘,《碟中諜2》為她帶來了良好的星路開端,奧斯卡最佳影片《撞車》(Crash)以及《2012》中的總統之女讓人驚豔,無法想象當年的小女子已出落得如此可人。
古今票房與口碑難以兩全,全球吸金的《碟中諜2》風評並不理想,這與《碟中諜3》如出一轍,隻不過前者輸掉了口碑,後者卻輸掉了美元。
《碟中諜3》成為經典美國電視劇集《迷失》(Lost)製作人J-J-艾布拉姆斯( J.J. Abrams)電影導演職業道路的處女作,他聚合了英國“不務正業”青年西蒙-佩吉(Simon Pegg)、《黑客帝國》(Matrix)老大勞倫斯-菲什伯恩(Laurence Fishburne)、奧斯卡影帝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亞裔美女Maggie Q,但仍然無法阻擋《碟中諜3》成為該係列中票房最低影片……1億3400萬票房同10年前的《碟中諜》相比還少了4600萬美元,這還是並未把通貨膨脹因素計算在內的客觀數字。
或許是觀眾由於大量飆車場景而急速分泌腎上腺素,使得他們已無法自主觀賞影片,加上片中出現的反麵角色臉上似乎都寫著“打死我吧”,太過程式化的表演讓本片隻能拿到及格的分數。有人質疑J-J-艾布拉姆斯是否在用電視劇的執導手段拍電影,他想表達的東西太多,而影片總長隻有短短2小時,不像電視劇集一般可以用幾百集來抖包袱,而《碟中諜3》變成了眾多元素聚合的超級市場,讓觀眾消化不良。
不過J-J-艾布拉姆斯經曆了《碟中諜3》的不如意之後,在電影道路上越走越明朗,2009年重新創作的《星際迷航》(Star Trek)大獲成功,成為新千年的科幻經典,也有望拍到第四部,加油加油!
未來展望:在《碟中諜3》創造了係列票房最低的五年之後,特工伊桑-霍特(Ethan Hunt)帶著自己的秘密武器卷土重來了,這次他將會在克林姆林宮調查一起爆破案件的起因。本片導演由皮克斯係的布拉德-伯德(Brad Bird)擔任,曾因拍過《料理鼠王》(Ratatouille)獲得好評的他表示,“我之前從未接過間諜題材的電影,但是隻要你看過《超人總動員》(The Incredibles),就能知道我非常喜歡這類題材。”演員方麵,今年大紅的動作男星傑瑞米-雷納(Jeremy Renner)也加入本片,他的角色亦正亦邪,尚不知與阿湯哥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女主角寶拉-巴頓(Paula Patton)也絕非花瓶那麼簡單,她之前在《珍愛》(Precious)中的表演證實了這名家鄉就在好萊塢的女星的演技與美貌一樣,不容忽視。
No.2
《暮色4:破曉(上)》
The Twilight Saga: Breaking Dawn - Part 1
上映日期:2011年11月18日
成長軌跡:2008年11月17日《暮光之城》
Twilight
2009年11月20日《暮色2:新月》
The Twilight Saga: New Moon
2010年6月30日《暮色3:月食》
The Twilight Saga: Eclipse
主創變化:鐵打的克裏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鐵打的羅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鐵打的泰勒-洛特納(Taylor Lautner)與流水的導演(其實導演是誰並不重要……)
掘金曆程:《暮色》係列1、2、3逐年刷新紀錄,從1億9200萬美金、2億9600萬美金到3億美金的傲人數據讓製片方迫不及待宣布第四部,也就是大結局的製作計劃,並且同《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係列學習,將大結局分成了上下兩部,導演選取了女主角貝拉生完吸血鬼孩子這一標誌女孩變成女人的橋段,作為上下兩部的分割點,不知這是否意味著Part 2變得成熟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觀影群體的“特殊性”,使得《暮色》係列屢屢創下上映當日、上映當周的票房紀錄,有趣的是,同樣由於觀影群體的“特殊性“原因,使得《暮色》係列後勁並不是那麼強勁,未能在年度票房榜上有所斬獲。
在這裏我們並不討論《暮色》係列電影的品質,但讓全世界無法忽視的一點,吸血鬼、狼人、性感、帥氣、青春這些字眼融合在一起的獨特藝術形式,讓吸血鬼文化慢慢走向了主流。美國電視劇集《吸血鬼日記》(The Vampire Diaries)、《真愛如血》(True Blood)讓屏幕上的吸血鬼擺脫了神秘、陰暗、駭人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青春、陽光、可愛等等字眼的複蘇,從在灰暗角落裏可憐吸食人血的形象一下子180度大轉彎“活蹦亂跳”了起來,與普通人談起戀愛、結婚、生子、一同憧憬未來的美好生活……OMG,這社會變化的速度真是太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