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淡淡地說道:盜墓,在業內並不叫盜墓,叫刮鍋。之所以叫鍋,是因為古墓的形狀,是古方近圓形,意思是古代的墓室設計是方鼎形狀,而近代卻越來越顯得圓形,就像一口倒扣的砂鍋。不管是鼎也好,鍋也好,那裏麵的寶物,盜墓者都叫鍋貼。一個團夥一般三到五人最好,裏麵分為掌勺、支鍋、搖扇、起鍋四個工種。說是四個,但是其實就三個,掌勺是老板的意思,可以不算。支鍋就是出謀劃策的軍師,搖扇是望風的,起鍋是專門打洞的。
一個合格的盜墓者團夥,必須分工很明確,踩點、放風、安炮眼引爆、掏洞破牆、摸寶貝。這些都有專門的人去完成。就是這樣,盜一個墓還是要耗時三到五天。打盜洞花的時間占了大半。不管是炸和挖,都至少需要兩天,而且不能性急。打豎井用炸藥比較快,而且不出土。即使是打一個深幾十米的洞都不用出泥土。但是炸出來的深洞不能馬上下人,如果炸出的豎井裏還充滿硝煙就下去,很可能一個都不能活著上來。所以,爆炸以後必須做好偽裝,第二天再去。或者帶著防毒麵具和氧氣瓶下去。用挖的倒不要那麼麻煩,但是很累。如果有經驗老道的挖洞高手來挖,可能半天能挖出來。不過這種人才很難找到。
所以,一個墓兩小時完全搞定的幾乎沒有可能。
即使是一個埋在地下10米深處的近代大墓葬,用直徑60厘米、高40厘米的“大鏟”,一個小時也隻能能挖出一個直徑60厘米、深5米的盜洞。而越往下打,由於體力消耗和工作量增加的原因,速度會越慢。加上破開幕牆的難度,打一個完整的盜洞都至少要一天。而且越是距離現在時間長的朝代古墓一般距地表越深,像西周的古墓,一般在地下接近20米,一夜之間盜掘完成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就需要有多人協作,站崗望風,或者鬧出動靜引開別人的注意。而這才隻是整個盜墓行動中的一小部分。
其實,尋找古墓才是真正耗時最多的。那就是負責踩點的“支鍋”幹的事了,一般就是風水師。這是一個技術含量相對較高的活,盜墓訣竅有些類似於中醫診療手法,即“望”、“聞”、“問”、“切”。我就說說這風水怎麼個“望”、“聞”、“問”、“切”吧。這“把山脈”,傳的很神秘,其實也很簡單。
“望”即看風水,看草木。經驗豐富的“支鍋者”大多擅長風水之術,每到一處必先察看地勢。由於古人迷信風水,因而多數古墓都建在所謂的“風水寶地”上,如依山麵水之處,尤其是古河道的拐彎處,必然是墓葬聚集之地。而且要判斷一個風水寶地有沒有埋著古墓,從地上就能看出來,埋有古墓的地方會有那些“流沙層”和“亂石層”做成的防盜設施,加上大規格的墓葬會有大型墓室,甚至還有夾層空間用以水銀灌注,這樣就容易形成巨大的拱起的封土,剛修好的墓看上去就像一口倒扣的鍋。經過幾百上千年的水土流失,古墓上麵的土層就會比其他地方薄,上麵即使有樹木也長不好,加上水銀氣味揮發,甚至都不長草。
“聞”即聞氣味,依照氣味的不同來分辨某處是否有墓葬。如秦漢時期的墓葬中,常被灌注水銀和朱砂用於防腐;而唐宋之後的墓葬牆壁上通常塗抹有青膏泥。這些東西透出地麵也會有異味。即使是沒有這些東西,隻要剝開土壤,拿點裏麵的原土聞一下,和幾百米遠的地方剝開土壤一比較,結果就出來了。因為古墓上麵的所謂‘真土層’,大部分是修墳墓是時候,從地底下翻出來的泥土做的封土,沒有夯實的情況下質地稀鬆了許多,會微微有些變異,味道自然會有所不同。甚至有的人能通過真土層的味道,分辨出這古墓的年代,有沒有被盜過。分辨出年代,這和每個年代的不同防腐材料有關,很簡單。就是有沒有被盜過,這個有點難度,因為墓室被破開,裏麵的反腐氣體就散掉大部分,這樣真土層的味道就變淡了。不過這種差距往往很小。一般人分辨不出。而‘聞’字還有一個意思,就是聽聲音。在一個可能有墓穴的地方上麵打洛陽鏟,地裏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清朝時期的大盜墓賊焦四,就善於通過聲音來找墓。他曾在打雷時尋找墓地,根據回聲能準確判斷出墓葬位置。
“問”就是踩點。這裏麵的玄機最大。“支鍋者”一般都能說會道,尤其善於與老人談古論今。每到一處,他們便會以算命先生或風水先生的身份,拜訪當地的老人,通過交談,從中獲取有關古墓的信息,比如某一個地方叫做公主墳、太守嶺等等,就問他們為什麼叫這名字,那些老頭活了一大把年紀,很愛麵子,你去拜訪他,他會把所知道的的全告訴你。有時也會通過當地史誌搜羅信息,從當地的傳說入手。每個地方出過什麼名人,或者名門望族,都會在當地形成一些荒誕不經的傳說。我們要想打聽到一個埋了名人的墓地大致所在,就要深入地方文化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