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有兩種:物質的和精神的。物質的快樂有限,而精神的快樂無窮。隻要把命運掌握在手中,就能爭取更多的機會並最終走向成功,獲得快樂。
第五個人
文/佚名
幾年前,一家橡膠製造廠由於生產任務不足,麵臨虧損困境。廠裏進行減員分流,把減員指標分到各車間、班組,要求以末位淘汰製的方式來壓縮員工。
該廠倉庫有5位員工,是清一色40多歲的女工。她們平時團結一心,工作十分出色,經常被評為先進班組。但這5人中也分到一個減員指標,要按照末位淘汰製辦法,由員工互相打分,按分數從高到低排列,前4個留下,第5個被淘汰。
組長參加動員會回來,苦思良久,覺得太殘酷,不忍向員工開口。但員工們卻早已知道,大家說,總有一個人要走,大家投票吧,每人提一個,誰得票多誰就走。
於是組長發給每人一張白紙,讓大家寫上將被淘汰的“末位”。也就是要走的那第5個人的名字。當組長將5張紙一一打開來,看見的卻分別是5個不同的名字。原來每個員工都寫上了自己的名字,第5個是自己。於是,倉庫的這名“末位”一直到規定截止的日期仍遲遲不能確定下來。與此同時,廠部卻收到了這5位職工呈遞的辭職報告。接著,這5位員工都辦理了辭職手續。
然而這5位員工並沒有各奔東西,在辭職後的第二天,大家又聚在一起,共謀出路。她們思來想去,除了原來的倉庫管理工作,大家都沒有其他特長,但作為家庭主婦,買菜燒飯卻是每天的功課,大家決定從自己最熟悉的工作人入手,辦一家小吃店。
就像原來在廠裏工作時那樣,齊心合力,不計較,肯吃苦,小吃店越辦越紅火,規模越來越大,後來有一天,竟兼並了那家瀕臨倒閉的廠子。幾年過去了,小吃店發展成一家餐飲連鎖集團。
工作和生活中並非總是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無情競爭,有時候,退讓或許也是一種更積極的進取。
坦然麵對失去
文/佚名
“有得必有失”的道理人人皆知。但人們總是習慣於得到而害怕失去。認為得到了可喜可賀,而失去了就可歎可惜。每有所失,總要難受一陣,甚至為之痛苦。為了生命盡可能卓越,我們的確應該追求得到,努力用智慧和汗水創造業績。然而,我們也應該正確看待失去,學會忍受失去。為了成就一番事業,有時不得不失去一些感官的享受;為了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主要人生目標,有時不得不“丟卒保車”;尤其是為了不玷汙自己的人格,有時不得不失去一些利益,比如金錢——那種隻要出賣良心或尊嚴就可以得到的金錢。
坦然麵對失去,就是胸襟更豁達一些,眼光更長遠一些,經常為自己整整枝、打打杈,排除那些不必要的留戀與顧盼,以便集中精力於人生的主要追求。這樣,大而言之,有益於社會;小而言之,有益於自己。坦然麵對失去,需要及時調整心態,首先要麵對現實,承認失去,不能總沉湎於已經不存在的東西之中,得到和失去其實是相對的。為了得到,需要失去,因為失去一些,可能又意想不到地得到了另一些。
老百姓有句俗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事實正是如此。與其為了失去而懊惱,不如全力爭取新的得到。應該明白的是,有時失去並不一定是損失,而是放棄,是奉獻,是大步躍進的前奏或序曲,這樣的失去,不也是好事嗎?退回來的“路”
文/佚名
一個智者過獨木橋,眼看就要到橋頭了。迎麵走來一隻羊,於是他迅速地往回退。
這時,一旁的路人看見了,便問:
“你馬上要到那端的橋頭了,為什麼卻要退回來呢?”
智者笑著答道:“我不退回來,它又怎能為我讓路呢。”
路人聽了,啞然。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們不能一味地爭。有時,你所退讓的路也正是你自己要走的路。
懺悔之語
文/佚名
幾乎每個人心裏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能釋懷的心事。
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誌說,1986年,他們替國外一家公司代理服務器。有一個客戶購買的服務器出了問題,由於國外的公司未能找到,無法索賠,就這樣聯想賴了客戶兩萬元,但這事成了壓在柳傳誌心頭的一塊石頭。幾年後又碰到那個客戶,柳傳誌趕緊將兩萬塊錢還給對方,這才鬆了一口氣。這是一個成功企業家麵對媒體講出的內心最為真切的感受,最該保守的秘密,然而,他說了,因為他說了,他才更受尊重。
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也有話要說:以前東軟集團開發了一個“房地產交易軟件”,投資三百多萬元人民幣,發
普通人懺悔,個人必然長進;企業家懺悔,經濟必然騰飛:民族精英懺悔,國家必定昌盛——最好人人都能懺悔,將隱晦的心靈攤在陽光下,接受檢驗。行到二十幾個省,收益四五千萬元人民幣。但是劉積仁自己卻認為這是一個沒有多大用處的軟件。當時隻顧市場需要,沒有引導消費方向,沒有顧及客戶利益。這是讓他至今羞愧的一件事情,在媒體上他鄭重地向使用過這個軟件的客戶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