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黑客攻擊論”的戰略圖謀及中國的應對(1 / 3)

美國“黑客攻擊論”的戰略圖謀及中國的應對

焦點透視

作者:孟威

2月19日,美國電腦安全公司Mandiant發布了一份長達76頁的報告,稱近年美國遭受的網絡黑客攻擊多與中國軍方有關,指稱實施攻擊的黑客組織隸屬於 “總部設於上海浦東一棟12層建築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61398部隊”。中國互聯網安全問題又一次被推上國際輿論峰尖。美國的“網絡攻擊”論何以又興風作浪?其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政治動機?麵對“莫須有”的指控,中國當如何應對?

“黑客攻擊論”背後的戰略圖謀

作為新技術開發和應用的領跑者,美國深諳互聯網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方麵的重要價值。20世紀中期,美國學者率先提出了“戰略信息戰”的說法,指出通過破壞和操縱計算機網絡信息流的辦法,可以對一國國防和基礎設施實施破壞,從而達到戰略目的。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式戰略手段,發起戰爭“不費一槍一彈”。InterPact公司的通訊顧問溫·施瓦圖曾危言聳聽地警告國會說:“電子‘珍珠港事件’隨時可能發生。”[1]進而從國家層麵將互聯網列為對國家安全最具威脅的三大挑戰之一,與核戰威脅和生化武器威脅等價齊觀。美國人“互聯網戰爭”意識形態自此完備——對外,將互聯網視作防禦和打擊敵人的信息戰武器;對內,則加緊建設,保持其世界霸主地位。

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在世界範圍內迅猛發端普及,黑客、駭客的無孔不入、跨國界入侵讓美國人似乎更有理由相信,這種國家戰略意識的價值所在,並加以強化、炒作。“9·11”事件,使美國通訊設備遭到嚴重破壞,互聯網、博客等社交媒體的信息傳播和輿論力量,使美國人加劇了對互聯網傳播力的恐懼。軍方進而提出防範“網絡恐怖主義”一說,將“有預謀、有政治目的地針對信息及計算機係統、程序和數據的攻擊活動”,特別是“有國家集團或秘密組織發動的打擊非軍事目標的暴力活動”列為“網絡恐怖主義”的範疇。[2]網絡戰略防禦遏製思維成形。美國在2010、2011、2013年連續拋出“黑客威脅”、“網絡冷戰”、“網絡攻擊論”等論調,圍繞網絡和國家安全大做文章,所使用的概念逐步升級到國家戰略高度,並為之尋找企業、軍方等國家層麵的指控對象。

近年來,美國國內經濟不景氣、民怨頻生、政策乏力,奧巴馬人氣指數難以恢複;在西亞、北非、南海、朝韓等國際問題上,美國屢屢插手,利用網絡社交新媒體等為“外交利器”同化不同意識形態、煽動政變。在傳播領域頻頻拋出“互聯網民主”“互聯網自由”“互聯網安全”等借口,以求對內挽救危機,對外樹立霸權。

而當今中國,經濟發展、大局穩定,科技應用和傳播能力不斷壯大,互聯網應用增長和用戶數量已躍居世界第一,媒介傳播形態日益豐富健全,並形成了中國網絡消費特色,網絡普及率逐年攀升。近年來,美國借口“穀歌事件”、封殺Facebook、Twitter等攻擊中國互聯網管理等,但種種挑釁未獲預期,使之更視中國為潛在威脅,在文化意識形態上變本加厲。

今番美國又樹中國為對手,實為為其網絡軍事戰略政策開路。美國軍方早已建製“780軍事情報旅”這樣的網軍部隊,其網站公開聲稱使命為執行“計算機網絡任務”。[3]2001年美國網絡司令部成立,軍方2.1萬人專門從事網絡安全工作,2013年1月29日,美國國防部又提出把網絡司令部原本擁有的900多人擴充5倍多,提升到4900人。[4] 在其他軍種軍費削減的情況下,要擴張網軍網站,並獲得國會資金支持和國際輿論,進而堂而皇之地占領、把持輿論和網絡戰略製高點,這才是美國接二連三炒作中國網絡攻擊論的根本目的。

“黑客攻擊論”的輿論炮製技巧

Mandiant報告之所以能夠興風作浪,並引發了西方輿論的關注和認同,與出品者諳熟駕馭輿論技巧,以及《紐約時報》等媒介的追隨配合、政府的強力支持高度相關。分析這一事件的輿論炮製技巧,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麵。

一、編織數據,拚湊“真實”

這是Mandiant報告的新特點。也是此番“攻擊論”得以迷惑公眾、混淆視聽最為給力的一招。與以往美國渲染中國發動“網絡冷戰”、“黑客威脅”的說法不同,此次美國官方不再使用“很難提供”“相關證據”,“私下裏普遍表示”、“竊取了價值不菲的”“知識產權和數據”等相對隱晦含糊的語言表達。而是采用了一些能夠使報告看似真實、客觀的報道招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