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裏打工的兒子兒媳婦著急了,把孩子接到城裏去念書。玉琴也很想跟到城裏去。可兒子說在城裏租的房子太小,孩子去了擠一擠還行,如果玉琴也去住。三個大人一個半大小子,那屋裏真是連站腳的地方都沒有了。
就這樣玉琴獨自留在了家鄉。玉琴的身體還算不錯,雖然73歲了,但做飯洗衣的家務活還能對付著幹,能在自家的屋前房後種點菜,喂喂雞。腿腳也還好使,耳朵有一點聾,但別人說話還能聽清。隻是最近這一年,玉琴也覺得自己的身體大不如前了,腦子也有點不清楚了。
這一天玉琴想到鎮上的信用社去取兒子寄來的生活費。從她家到鎮上有幾十裏路,她手頭快沒錢了,不想坐車,想徒步去。結果走著走著,走岔了路,走到另外一個鎮上。後來有好心人讓她搭車,她終於到了她所在的那個鎮上。然而她還是沒能拿到錢,因為她忘了帶身份證。
玉琴意識到,她確實是老了。今後的日子該怎麼過,玉琴連想也不敢想。隻好過一天算一天了。
2300萬留守兒童和近1800萬留守老人是農村中留守婦女之外的兩大群體。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麵臨的共同問題是日常生活需要照料和情感生活需要親情的慰藉。
留守兒童不具備完全獨立生活的能力,留守老人由於年老體衰逐步喪失了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都是需要照料的人,可是卻由於父母(子女)的外出而不得不獨自承擔起生活的全部壓力。那些有母親(兒媳婦)留在家中照料的兒童和老人日常飲食起居還都有人照顧,而那些獨居的老人、要代替兒女照料孫輩的老人和由祖父母隔代監護的兒童麵臨的生活壓力要大得多,他們的不安全感、孤獨感和消極情緒很難消除,這使他們格外渴望來自親情的溫暖。
絕大多數留守兒童都麵臨著親情的缺失和家庭教育的缺位。父親長年不在家中,使孩子對於父親的形象十分模糊,父親成了一個熟悉的陌生人。農村留守婦女要承擔農業生產、家務勞動的雙重負擔,陪伴子女的時間很少,更不用說花時間教育子女了。大部分留守婦女是初中文化,隻知道供孩子吃飽飯有衣穿能上學就算完成任務,不懂得家庭教育知識,沒有能力輔導子女學習,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遇到青春期的孩子,孩子越叛逆,母親越采取打罵的方式管教,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那些父母雙雙外出打工,由年事已高、文化水平較低的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的孩子境遇就更差。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作為第一任教師的父母卻沒有陪伴在他們身邊。祖父母比留守的母親更加不知怎樣教育孩子,留守兒童多數學習成績平平,少數甚至長期逃學。由於缺乏父母親情,留守兒童也容易出現心理障礙,導致性格孤僻、自卑、自閉等,影響了孩子正常性格的形成。還有一些留守兒童由於長輩的監護不力,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出現一些被蛇咬、被農具傷害肢體等意外事件。部分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缺乏正確引導,容易受社會負麵文化的影響而形成不恰當的人生理想。一些孩子養成了吸煙、喝酒、打架、賭博等不良習慣,甚至還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在父母外出之後變得成熟懂事,能夠幫助留在家中的監護人承擔一些家務勞動。其中留守女童勞動負擔的加重比較顯著。中國農業大學 “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課題組”於2008年的調查顯示,在留守女童當中,有47.2%要經常幹家務,53.9%要經常或者不時地照料同樣留守在家的爺爺奶奶或其他監護人。與男童相比,感情較為細膩的留守女童在情感和情緒上更容易受到父母外出的影響。
與留守兒童一樣,留守老人的境遇同樣不容樂觀。故事中的玉琴身體還算不錯,但腦子已經有點不清楚了。這才發生了迷路和忘記帶身份證而無法及時取錢的事情。很多留守老人又要下田幹農活,又要照看孫輩,因頭腦不清楚容易上當受騙、被偷、被欺負、意外受傷,出現人身和財產安全隱患。生活自理能力部分或完全喪失的留守老人,特別是喪偶留守老人生病受傷時無法及時就醫和得到良好照料,有的留守老人甚至因無人照料、無法及時就醫而死亡。
留守老人家庭中最主要的支出為人情往來,目前農村的人情支出水漲船高,名目繁多,多數留守老人不得不代替外出子女承擔起人情往來的責任,這使得留守老人原本就拮據的家庭生活更加艱難。很多留守老人沒有任何積蓄。有的老人因不堪生活重負,甚至自殺。而外出子女打工掙來的錢卻主要用在孫輩的學費生活費上,留守老人的艱辛付出並未在經濟上得到外出子女的回報。在精神上,外出子女更加牽掛和思念的是留在家裏的孩子,而對父母的關心隻占情感世界中的一小部分,重幼輕老使外出子女忽視了留守老人的情感精神需求。
中國農村目前主要的養老方式是家庭養老,但是老人在本應該安度晚年的時候,孩子卻外出打工不在身邊,他們反而要再經曆一次撫養孩子的過程——撫養自己的孫輩。過度的勞累、拮據的收入使很多留守老人的生活質量不高。但是很多沒有失去勞動能力的老人仍然心甘情願地透支自己的健康拚命勞作,趁自己還有勞動能力時多為家庭做貢獻,以換取兒子兒媳在自己失去勞動能力後對自己的贍養。
麵對這一老一少兩大留守群體,怎樣才能盡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撫慰他們的心靈呢?
對於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時,有未成年子女的應盡可能帶著孩子。現在城市已經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子女免收借讀費,帶孩子進城讀書已經不是很難的事情了。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的,也要盡量經常往家裏打電話,多與孩子進行情感的交流,多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有條件的留守家庭要做到經常與孩子學校的老師聯係,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現。父母應多與孩子的監護人溝通,掌握孩子的生活、思想動態。孩子出現問題要及時解決。千萬要記住,錢可以隨時掙,而孩子的教育是刻不容緩的。一旦錯過了最佳教育時機,當有時間想教育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留守兒童的監護人,無論是兒童的祖父母還是外祖父母,或者是其他的親戚朋友,一定要盡到監護人的義務。不僅要保障孩子的衣食住行,保證他們生長發育的需要,更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的需求和思想道德成長的需要。要做到該管的時候一定要管,不能放任。同時,也不能因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而特殊溺愛,過分地順從孩子,造成教育的失誤,耽誤了孩子。
對於留守老人,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時應盡量調整外出安排,發動各種親屬關係和社會網絡資源,盡可能保證留守老人在子女外出期間的照料需求得到滿足,緩解留守老人孤立無援的心理壓力。留守老人的精神需求需要引起家庭成員的重視,通過主動打電話、探望、陪伴等方式為留守老人提供更多關懷和撫慰。
當前包括農村養老保險、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等在內的農村社會保障體係正在逐步完善之中,一些地方的農村也開辦了農村養老院、福利院等社會化服務機構,
農村留守老人的問題正在引起全社會各方麵的關注和重視。
農民工為城市經濟建設發展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留守婦女和留守老人犧牲了自己的健康,用超負荷的勞動、較低的生活質量,為丈夫(兒子)外出打工創造了條件。留守兒童也為此付出了親情缺失和成長中身心缺陷的雙重代價。農村留守家庭以自己的犧牲和奉獻為城市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堅強的後盾。他們也是城市經濟建設發展的大功臣。
留守家庭現象還將在一個時期內長期存在,要解決留守家庭問題,政策是關鍵。2009年12月《農民日報》提出,應完善勞動法的相關規定,逐步推行農民工帶薪休假製度,給外出農民工帶薪探親權。當前一些企業已經陸續出台了農民工帶薪休假的製度。天津港,青島港2009年出台規定:隻要在港口工作滿一年,就可以享受一年10天的帶薪休假。廈門市也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企業實行了帶薪休假製度。這個做法值得大力提倡推廣。
小結
我們的祖先對於家庭和諧同國家穩定的關係曾有許多深刻的闡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國以家為基,家以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家齊國安寧”。這些千古名言深刻揭示了家庭和諧與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之間相互依存的密切關係,也為數千年的曆史所證明。
有一首題為《國家》的歌中唱道:“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國的家住在心裏,家的國以和矗立。國是榮譽的毅力,家是幸福的洋溢。國的每一寸土地,家的每一個足跡,國與家連在一起,創造地球的奇跡。”
我們相信,農村和諧家庭的普及,一定會帶來農村社會的和諧,全國和諧家庭的發展,一定會讓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在世界上永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