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春節剛過,父親感冒高燒不退,兒女們急忙把他送往西安西京醫院,專家教授診斷為腦動脈硬化。雖經治療病情有所好轉,但父親記憶力大不如從前,寫字時手指顫抖。2004年末,父親手指顫抖得更加厲害,右手幾乎拿不起筆來。12月21日,他強撐病體,在母親的幫助下,顫巍巍地寫下了生前的最後一筆家用賬:“吃飯買菜,15.5元。”2005年3月13日5時3分,在路井老家門房的土炕上,父親靜靜地躺在他平時記賬用的炕桌旁,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程……
料理完父親的後事,在母親的安排下,兄弟姐妹們強忍悲痛,開始整理父親的遺物。看到那一本本排得整整齊齊的家用賬,我們熱淚盈眶,無語凝噎。打開賬本翻閱,偶爾有我們童年時稚嫩的筆跡,那是小時候代替父親寫下的為數不多的賬目。夜晚,煤油燈上一粒黃豆大小的光亮閃閃爍爍,屋內一片昏黃。一家人圍坐在沒有褥子隻有破席、沒有淒涼隻有溫馨的土炕上,父親手把手地教著我們怎麼樣記家用賬。長大後,在父親的影響下,幾個小家庭陸續建起了各自的家用賬。而今,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走進了人們的生活,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麵麵。小家庭裏,記賬的方式已由電腦上的鍵盤輸入代替了賬本裏的筆墨書寫,計算的工具也由Excel(電子表格)軟件代替了當年父親的算盤珠子。
父親的家用賬,深刻地打上了特定時期的曆史烙印:1948年解放戰爭給解放軍“管飯”、“送軍鞋”;1951年抗美援朝為前線“捐糧捐款捐物”;1954年第一個五年計劃“買國債”;1966年“文革”時期“買語錄”、“請毛主席像”、“徒步串聯”;1978年恢複高考製度“上大學”;1982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1986年“轉商品糧戶口”;1988年“交村鎮提留籌款”;2004年“土地補貼22元”……
父親的家用賬,真實地記錄了農民階層的苦難生活:1961年的3個月裏,一個8口人的大家庭,全部收入僅有可憐的3.5元,全部支出也不過區區的22.08元;1月6日,父親“春節給小孩子,0.1元”。當時兄弟姐妹5人,大的不過11歲,小的隻有1歲,壓歲錢每人平均不到2分錢。平時父母養了幾隻雞舍不得吃雞蛋,要靠“賣雞蛋”換回一點點收入。直到1985年,家用賬裏才有了“買雞蛋”的字樣……
父親的家用賬,全麵地見證了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1978年買了一輛149.18元的自行車;1985年“蓋了新院子門口的3間高背廈子”;1989年“買電視機、電視機天線等1771元”;1990年北京旅遊“給9個孫子買衣服83元”;1996年“付馬天佑捐資助學200.00元”,改氟工作圓滿完成,村裏通上了自來水;2000年安裝電話,“5月20日買煤氣罐”;2004年父母全年現金總收入12288.3元……
品一壺陳年老酒,讓人回味無窮;賞一幅中外名畫,讓人拍案叫絕;讀一首盛世華章,讓人蕩氣回腸。那麼,翻開一部《農民賬本》,則像來到一個灑滿五彩貝殼的海灘,讓人目不暇接;又如進入一條開遍爛漫山花的幽穀,讓人流連忘返。那一字字,收藏了我們兄弟姐妹們難以忘懷的苦樂年華;那一筆筆,描繪了一家人近60年來走過的艱辛道路;那一頁頁,記錄了關中農村從貧窮走向富裕的華麗轉身;那一本本,見證了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奮鬥曆程。
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可以想象,當年正在合陽簡師上學讀書的父親在寫下他第一筆家用賬的時候,單純樸素的腦海裏並沒有想到要為後人留下些什麼。然而,57年的真性情,57年的執著心,卻給曆史學家和社會學家留下了研究農業、農村、農民這一“三農”問題的第一手原始資料——《農民賬本》。
半年多來,在母親趙菊蘭的親切關懷下,在四個妯娌曹秀春、李萍、劉小麗、鄧碧蘭和兩個女婿王俊傑、侯新錄以及其他家庭成員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下,今天,《農民賬本》的整理工作終於順利完成,特在此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再次向人民文學出版社表達誠摯的敬意。有了你們的巧妙構思,有了你們的辛勤工作,才使父親筆下的這些枯燥、呆板、冰冷的數字符號,組合成一部原汁原味的農民生存史,彙聚成一部生動鮮活的曆史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