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誌願者可以批評,但不能抹殺(1 / 1)

誌願者可以批評,但不能抹殺

言論

作者:沈彬

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以來,曾經榮光無限的誌願者突然被輿論嗆聲:沒有專業設備的誌願者,就不要到一線去了,否則是累贅;誌願者的車堵住了進出災區的生命線……隨後,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通知:非緊急救援人員、誌願者等在現階段盡量不要自行前往災區,以支持災區的抗震救災工作。

對此,我們要說,請政府和公眾給誌願者掌聲和鼓勵。汶川地震使當年隻有12歲的姚華東成為孤兒,如今他成為雅安地震災區年齡最小的誌願者;在汶川地震中失去雙腿的教師廖智,戴著假肢為災民們搭帳篷;女誌願者汪策在災區運送物資時,被墜石砸中,不幸去世……誌願者用自己的汗水、鮮血甚至生命,彰顯了人間大愛。個別人卻借題發揮,對誌願者搞誅心之論,誣稱他們是到災區拍照、冒險、尋刺激。

但助人為樂,特別是大災之下的誌願者行動,應該既有溫度,又講科學。

首先,這次雅安地震的影響範圍、損害程度以及傷亡人數,與汶川地震相比都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汶川地震的受災麵積超過10萬平方公裏,很多人員救治、物資派發需要眾多誌願者親力親為,但此次雅安地震受災麵積僅1.25萬平方公裏,數量眾多的誌願者擠向不大的災區,而通往災區的道路本就有限且部分路段受損,難免造成交通擁擠的問題。

另外,在經曆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之後,政府的救災能力,從物資儲備到反應速度,都有極大的提升。比如,震後3小時,民政部就迅速從成都、蘭州等地儲備庫調撥3萬頂救災帳篷、5萬床棉被和1萬張折疊床;當晚9時,民政部再次緊急增調2萬頂帳篷和5萬床棉被馳援災區。如果誌願者還是按2008年的個人經驗辦事,憑著自我感覺,開著私家車隨機地派發物資,這種粗放的民間救援自然影響係統化救災的效率。

對誌願者有所批評,不是說助人之心錯了,更不是說要回到救災由政府全包的計劃經濟時代,而是說民間慈善麵臨“成長的煩惱”,亟待進行有效的自我規範,亟待與既有的救災體製整合,使民間救援成長為國家救災製度的有機組成部分。這還需要進一步構建統一的救災資源調控平台,實現對於包括民間力量在內的物資、人員的有效調控,讓民間誌願者告別“單打”,接受協調,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近幾年民間慈善組織迅速崛起,其內部管理、對外宣傳也日趨成熟,漸漸得到各方肯定。2010年,有關方麵研討“慈善法”時,國務院法製辦副主任郜風濤明確表態:“慈善的主體是民,而不是官。”今年3月14日,《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獲得全國人大批準通過,慈善公益組織等四類民間團體的登記被放開。此外,“免費午餐”等民間慈善項目也得到政府部門積極回應,形成了慈善事業中政府與民間協同共治的範例。

新鬆恨不高千尺。政府和全社會應該嗬護誌願者組織、民間慈善組織的成長,將分散的誌願者的個人行動組織化、規範化,整合於國家既有救災體製中,積極創造有利的法律、政策、輿論環境,促其成熟規範,形成國字號慈善組織與民間慈善齊頭並進的局麵。對民間慈善的捧殺和罵殺都不是負責任的態度。

《東方早報》 4月23日,原標題為

《請政府和公眾一起嗬護誌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