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骨架的發現讓我更加肯定了自己的說法,雖然現在沒有人給我回應,但是他們看到了這些人的確是往回開鑿的通道。
“龍岩說的沒錯,他們是想回到城池,可是這裏的冰太後了,以至於很多人都累死了。”藍哲看到第二個骨架之後肯定了我的說法,也隻有這一個說法能說通這些人往回開鑿的原因。
“那我們就繼續走,或許透過這條地下通道就可以找到冰封之城,那麼我們的任務也就算完成了。”這是我自己的想法,可是眼前也沒有別的辦法,我們繼續往前走。
在地下通道的盡頭,我們看到了一大推屍骨,這些人不是沒有努力,而是太難了,因為前麵被一麵石頭牆擋住了,上麵有開鑿過的痕跡,但是可能當時大家又累又餓,以至於根本就沒有什麼作用。
“得了,這是個死胡同,我們還是調轉回去吧。”老三一看到前麵的巨大岩石,就心生回意。
我慢慢的走了過去,然後仔細的觀察,我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這麵牆是分層的,而且很疏鬆,這明顯就是沉積岩。
沉積岩,三大岩類的一種,又稱為水成岩,是三種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將其他岩石的風化產物和一些火山噴發物,經過水流或冰川的搬運、沉積、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在地球地表,有70%的岩石是沉積岩,但如果從地球表麵到16公裏深的整個岩石圈算,沉積岩隻占 5%。沉積岩主要包括石灰岩、砂岩、頁岩等。沉積岩中所含有的礦產,占全部世界礦產蘊藏量的80%。
沉積岩是由風化的碎屑物和溶解的物質經過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和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形成過程受到地理環境和大地構造格局的製約。古地理對沉積岩形成的影響是多方麵的。最明顯的是陸地和海洋,盆地外和盆地內的古地理影響。陸地沉積岩的分布範圍比海洋沉積岩的分布範圍小;盆地外沉積岩的分布範圍或能保存下來的範圍,比盆地內沉積岩的分布或能保存下來的範圍要小一些。
大地構造環境對沉積岩的形成及其以後的變化有多方麵的製約。例如在陸內造山沉積岩帶形成山前粗碎屑礫岩層序;在陸內斷陷盆地、窪地和山前拗陷盆地,可形成湖泊、幹鹽湖或湖沼沉積;在穩定大陸塊或克拉通之上的陸表海內,常形成厚度不大的砂質岩或碳酸鹽岩組合;在大陸與火山島弧之間或弧後海溝一帶,可形成厚度很大而且包含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的韻律層狀沉積岩;在大陸架到深海的斜坡帶形成滑塌堆積岩或混雜岩等。古氣候對沉積岩的形成的影響在陸地範圍內非常明顯。在幹旱古氣候條件下,形成大麵積的陸相紅色粗細碎屑岩,這是由於沉積物中的氧化鐵常氧化為三氧化二鐵。潮濕氣候條件下,有機質豐富,進入沉積物中使沉積岩顏色成為暗灰或黑色。鹽類在炎熱幹旱氣候形成,煤炭在溫暖潮濕氣候聚集,都說明古氣候對沉積岩形成是有製約作用的。生物在地質曆史時期的進化,繁盛或衰亡對沉積岩的形成有明顯影響,元古宙時期還未出現大量的海生動物群,因此,世界各地的中、晚元古代地層都包含大量疊層石藻灰岩,據認為在顯生宙以後大量海生動物出現並以食藻為生,因而疊層石灰岩大為減少。在石炭紀,全球性的植物繁茂,形成了大量煤炭層。
古水動力條件對沉積岩的形成的影響表現為不同的水流條件形成不同的沉含量表積或造成不同的結構構造。山前和河流的水流主要是由高處流向低處的定向水流,常形成分選差的、具單向交錯層理的洪積和衝積沉積。在濱海帶,潮汐帶主要是往複流動的雙向水流,常形成分選好的、具魚骨狀交錯層理的濱海和潮汐沉積。在海洋中還有風暴流、濁流等深流造成碎屑岩的結構、構造和造岩成分的差異。此外,有些沉積岩形成後還受到地下潛水流的影響,使石灰岩發生白雲岩化和矽化等次生變化。此外,冰川和風也可搬運碎屑物,在特定條件下,形成冰磧岩和風成岩。
而我們前麵的這一岩麵,很明顯就是沉積岩中的碎屑岩。
根據不同粒級的火山碎屑物在火山碎屑岩中的含量可分為4種基本結構類型:集塊結構、火山角礫結構、凝灰結構和火山塵結構。此外,還有塑變結構、沉凝灰結構和凝灰碎屑結構。
由成分、結構、顏色的不均一引起的沉積岩層內部和層麵上宏觀特征的總稱。它有無機和有機的,有原生和次生的。沉積岩的構造可用於推論沉積條件,判斷地層順序。原生沉積構造,沉積階段機械作用生成的構造。是沉積環境的標誌。它包括3種構造。①層間構造,流體侵蝕衝刷先期沉積物的表麵痕跡和堆積形態。它能指示風、水流、波浪的運動方向。波痕是最常見的層間(麵)構造。它是流體流經底床時床沙運動的形態,又稱底形。②層內構造,又稱層理(圖1)。流體在搬運過程中由載荷物質垂向和側向加積形成。細層是組成層理的最小單位,代表瞬時加積的一個紋層。層係是在成分、結構、形態相似的一組細層,代表一個持續水動力狀況的加積物。層係組由一係列相似的層係所組成。不同特征的層係組分別構成:水平層理(C1),波狀層理(C2),板狀交錯層理(C3),楔狀交錯層理(C4),槽狀交錯層理(C5)。不同層理是實驗水槽或天然水道中水流牽引床沙形態變化和遷移形成的。不同流態的床沙形態遷移加積,形成各種沉積岩層理。低流態時(水的衝刷力弱)由無顆粒運動的平坦底床形成水平紋理;由小型沙紋形成各種小型交錯紋理;由沙波和沙丘分別形成板狀交錯層理和槽狀交錯層理。高流態時(水的衝刷力強),由粗顆粒平床形成平行層理(帶剝離線理)和由逆行沙丘形成逆行沙丘交錯層理。粒序層理又稱遞變層理,指粒度由下而上有遞變現象的沉積層。粒度自下而上由粗遞變細的稱正粒序;粒度做反向遞變的稱逆粒序。前者主要發育於現代濁流沉積和古代複理石層中。後者見於濁流沉積和某些顆粒流沉積中。粒序層理偶爾可見於牽引流(如河流)和三角洲沉積。③層的變形構造,又稱同生變形構造。它是在準同生或沉積期後可塑性變形作用中形成的。變形作用有垂向為主和側向為主之分。垂向變形的,主要由沉積物液化、重荷、潛水滲透、水位變動等原因造成的,如盤狀構造、泄水構造、重荷構造(球-枕構造)、帳篷構造等。側向變形的,主要由斷裂剪切、重力滑帛、水流拖曳諸原因形成的,如滑塌、滑坡、變形層理(同生揉皺)、伏臥前積層等。大規模的側向變形作用往往能誘導出垂向變形構造。次生或多因素生成的構造 大多數產於碳酸鹽岩和其他內源岩中。其中①結核構造,岩中存在一個成分與主岩有差異的核形物體,是在物理化學條件不均勻狀況下,某種成核物質從周圍的沉積物或岩石向成核中心富集而形成的。結核可在沉積岩形成作用的各個階段形成。②鳥眼構造,碳酸鹽岩中似鳥眼狀孔隙被亮晶方解石或硬石膏充填的構造。大小多為1~3毫米,多平行層麵排列。多產於潮上帶,少數亦產於潮間帶。它是由於露出水麵的沉積物幹燥收縮、灰泥中產生氣泡或藻類腐爛而產生的孔隙,被亮晶充填沉澱而成。③縫合線,由於壓溶作用形成垂直層麵分布的鋸齒狀、尖鋒狀、指狀等形態的裂縫。常見於碳酸鹽岩中,也可出現於砂岩、矽質岩和鹽岩層中。縫合線處常遺留有較多不溶殘餘物質。縫合線可用於了解岩石形成環境和油、氣、水運移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