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比喻知音難得。
“出處”南朝·梁·蕭統《宋玉·答楚王問》。
宋玉是戰國時楚國著名的文學家,在楚襄王手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問他:
“先生最近有行為失檢的地方嗎?怎麼現在外麵有人對你的意見大得很呢?”
宋玉若無其事地回答說:
“嗯,是的,有這回事。請大王寬恕我,請聽我講個故事。”
最近,有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在今湖北江陵西北)唱歌。他開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裏》和《巴人》,城裏跟著他唱的有好幾千人。接著,他唱起了還算通俗的《陽河》和《薤露》,城裏跟他唱的要比開始的少多了,但還有好幾百人。後來他唱格調比較高雅的《陽春》和《白雪》,城裏跟他唱的隻有幾十個人了。最後,他唱出格調高雅的商音、羽音,又雜以流利的徵音(商、羽、徵各為我國古時五音之一),城裏跟著唱的人更少,隻有幾個人了。
說到這裏,宋玉對楚王說:
“由此可見,唱的曲子格調越是高雅,能跟著唱的也就越少。”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宋玉又用動物的活動來打比方:
“鳳凰能在九霄雲外展翅翱翔,在籬笆間跳躍的小鳥又怎能和它相比呢?鯤魚早上從昆倉山出發,晚上在大澤過夜,在淺水裏遊的小魚怎能與它一起測量江海的深廣?不但鳥中有鳳凰,魚中有鯤魚,人中也有像它們一樣的人物。出類拔萃的人自然有他與眾不同的地方。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為呢?”
楚王聽宋玉這麼一說,頓時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寬恕了宋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