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笑月定睛看去,卻見那飄落之人竟是一青衣白發的老道,麵色清灌,仙風道骨,卻似一飄然世外的仙人,不食人間煙火般,老道身孚落定,便直視著關笑月,微笑盯著他,像似要用那對深邃的眼目將他整個人看穿一般。
關笑月心中一震,眼見這神仙一般的道人如此慈祥盯著自己,剛才心中的殺氣頓似消卻了不少,他正欲發話,忽聞那邊風易寒用沙啞而激動的聲音叫起來:“神仙爺爺,你何故至此?”
那仙人般的老道聞得風易寒之語,微笑轉頭,看向風易寒,慈愛地道:“風小友,半年不見,你竟更瘦了許多。”
“神仙爺爺,寒兒以為至死,也見不到您老人家了。”風易寒聲音哽咽,淚水再次滾落出來,奮力掙紮爬起,向那青衣老道撲通撲通伏拜起來。
老道搖頭道:“風小友,你身上的寒熱之毒,竟已深至於此?孩子,你受苦了。”
言到此處,他聲音竟也有哽咽之意,似也為風易寒身上的傷有所感觸,為他心疼。
風易寒悲喜交加,更是大哭:“神仙爺爺,寒在死前能見你一麵,便是死亦無悔了。”
其話說得至誠,掏肝掏肺地,那老道聞之,慈愛一笑,與風易寒道:“風小友,卻莫說這混話,中點小毒卻何言要死要活的,這可不好,江山之大,還有多少大事需要你們去完成,卻莫在這裏便泄了氣。”
風易寒沙啞道:“神仙爺爺,寒兒如今迷茫之至,在這坐忘峰上等了半年,何老爺爺卻一直未出現,寒兒也不知道要不要繼續等下去。”
“孩子,是什麼讓你的念頭動搖了?是寒冷?饑餓?孤獨?還是身上的傷?”那老道竟似通靈一般,能看穿人的心靈,他一眼就把風易寒看了個透徹。
風易寒心中暗暗吃驚,又不由的為之歎服,他叩首道:“神仙爺爺,半年不見,你近來可好?你不知道自嶗山一別之後,寒兒便對您每每日思夜念,食不甘味。”
言到此處,風易寒竟又滾出了許多淚水。
老道哈哈笑了,他道:“承蒙夕歌如此掛念,老道實在欣慰,其實後來在幻鉞穀上老道與風小友亦有得一麵之緣,無奈當時小友你正處於昏迷之中,無緣與老道相識罷了。”
風易寒聽他之言,頓感驚奇,忙提聲問道:“神仙爺爺,原來半年之前你已到了光明頂?”
“是啊。”那老道長歎一聲,回答道,他接著又歎了一聲,拂袖說:“老道我本是受寧王之邀來阻止幻鉞穀浩劫,孰料飛花塢氣數使然,最終亡於血火,堂堂一個大教,一夕之間化作青煙……實在可惜,可惜!”
那老道連連說了幾個可惜,臉上竟全是惋惜無奈之顏色,而風易寒現在想知道的是,這老道是如何被那什麼寧王所邀請的,寧王又是如何找到他的?此道便是千古奇人張三豐。
在曆史上,關於皇帝尋找張三豐的傳說有好幾十個,而且竟穿插了好幾代皇帝,令人驚奇,下麵暫由筆者開個小差,把這幾個傳說跟各位看官分享分享一番吧。
一代道教大師、武當宗師張三豐,據說是福建邵武人,生於宋景定甲子五年,是中國全真派道教創始人。
張三豐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明英宗賜號“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特封號為“韜光尚誌真仙”;明世宗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張三豐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張三豐所創的武學有王屋山邋遢派、三豐自然派、三豐派、三豐正宗自然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隱仙派、武當丹派、猶龍派等至少十七支。
後有人評價張三豐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豐也。”
據道教界推測,張三豐其活動時期約由元延佑年間到明永樂十五年,其俗名張子衝,在各種張三豐的傳記或有關他的材料裏,還有全弌、玄玄、三仹、三峰、三豐遯老、通、玄一、君實、居寶、昆陽、保和容忍三豐子、喇闥、邋遢張仙人、蹋仙等諸多名號。
其豐姿魁偉,大耳圓目,須髯如戟,無論寒暑,隻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鬥,或數日一食,或數月不食,事能前知,遊止無恒,居寶雞金台觀時,曾死而複活,道徒稱其為“陽神出遊”。入明,自稱“大元遺老”。
因為時隱時現,行蹤莫測,明朝多代皇帝苦尋他不到,洪武二十四年朝廷覓之不得,永樂年間,成祖遣使屢訪皆不遇,天順三年詔封通微顯化真人。
張三豐認為古今僅正邪兩教,所謂儒﹑釋﹑道三教僅為創始人之不同,實則“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趨一也”,又稱“一陰一陽之謂道,修道者修此陰陽之道也,一陰一陽一性一命而已矣,《中庸》雲:修道之謂教。三教聖人皆本此道以立其教也”。他還認為:“玄學以功德為體,金丹為用,而後可以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