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友德世代為農,家境不是很寬裕。元朝末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風起雲湧。
元至正十年,農民起義軍領袖劉福通到碭山迎接韓林兒,傅友德即投奔紅巾軍,成為起義軍中的一名士卒。
元至正十七年六月,劉福通遣部將出擊,傅友德隨李喜喜入關中。
元至正十八年四月,李喜喜進軍鞏昌,兵敗後傅友德跟隨他進入蜀地。這一年,徐壽輝的部將明玉珍占據重慶,攻打成都,盡有蜀地,傅友德便歸順明玉珍。因為不被明玉珍重用,傅友德又轉而到武昌投奔陳友諒。陳友諒讓他協助丁普郎駐守小孤山。
元至正二十年閏五月,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稱漢帝,明玉珍與之斷交,傅友德對陳友諒不滿。
元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收複安慶,進攻江州,驅兵至小孤山,陳友諒之將傅友德、丁普郎率眾來投,傅友德聽說朱元璋前來,喜悅地說:“我得到了真正的主人了!”朱元璋一看到他就感到很特殊,立即提拔為將領,讓其跟隨常遇春征戰。
元至正二十三年,傅友德隨常遇春救援安豐,掠取廬江而還,朱元璋與陳友諒雙方發生了鄱陽湖之戰,傅友德從戰鄱陽湖,駕輕舟挫敗陳友諒軍前鋒。多處受傷,卻愈戰愈猛,又在涇江口攔擊敵軍。
元至正二十四年3月4日,朱元璋以武昌久攻不下,親自前往視察軍隊。3月20日,朱元璋到武昌,對攻城很關心,諸將從城東南的高冠山可俯視城中,卻被漢兵占據,諸將相互觀望,不願前進。傅友德率數百人一鼓先登,麵頰雖中一箭,並未因此退卻,拔箭再戰,繼而肋下又中一箭,仍不為所動,終奪高冠山。後傅友德被任命為“雄武衛指揮使”。
元至正二十五年七月,傅友德隨朱元璋下淮東,攻取張士誠江北轄區,破張士誠援兵於馬騾港,繳獲敵軍戰艦千餘艘。閏十月,奪取泰州,圍困高郵,轉戰江淮各地。
元至正二十六年八月,攻下湖州,攻破蘇州。由於傅友德軍功卓著,擢升為江淮行省參知政事。
明洪武元年,傅友德又隨徐達揮師北上,破沂州,下青州,攻萊陽,取東昌,很快就平定了山東。隨後南下,平定汴洛。閏七月,會師河陰。傅友德為先鋒,北渡黃河,克衛輝、安陽、磁州及廣安,集結臨清,分兵北進,攻占德州、滄州,直逼元大都,迫使元朝降明。十二月,又進軍山西,攻占榆次,進軍太原,元守將擴廓帖木兒來援,萬騎突至,傅友德以五十騎衝卻之,又夜襲其營,擴廓帖木兒倉皇逃走,追至士門關,獲其士馬萬計。又大敗元將賀宗哲於石州、脫列伯於宣府。克複太原,山西平定。
明洪武二年三月,傅友德進軍陝西,攻克臨洮,平定陝西,而後出潼關,西進甘肅,克慶陽,搗定西,大破擴廓帖木兒。而後,移兵伐蜀,領前鋒,奪略陽關,克漢中。蜀將吳友仁犯漢中,傅友德率三千騎兵救援,攻其山寨,又令兵士點燃十支火炬布於山上,蜀軍驚慌撤退。傅友德因戰功受到朱元璋的犒賞,賜白金、文綺。
明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傅友德以其超群的武略,席卷天下之大功,位次列第二十八勳,授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同知大都督府事,封為潁川侯,食祿一千五百石,賜免死鐵券,子孫世襲。
洪武四年,朱元璋任命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與征西將軍湯和分道伐蜀。
湯和率廖永忠等乘舟從水路攻瞿塘,傅友德率顧時等以步騎出隴西。
朱元璋對眾將說:“蜀人聽說我軍要西伐,必定將其全部精銳部分東守瞿塘,北阻金牛,抵抗我軍。如果出其不意,直搗階、文,門戶已毀,腹心自潰。兵貴神速,隻怕軍隊不勇猛啊。”
傅友德疾馳至陝,召集諸軍聲言兵出金牛,而暗地裏卻率軍直趨陳倉,攀援岩石,晝夜行進。
抵達階州,擊敗蜀將丁世珍,攻克此城。
蜀人弄斷白龍江橋。傅友德軍修橋渡江,攻破五裏關,於是攻克文州。
然後渡過白水江,直趨綿州。
當時漢江水漲,不能渡江,傅友德軍為此伐木營造戰艦。
為將軍威通達瞿塘,於是便削成數千木牌,將攻克階、文、綿的日期刻上,投入漢水,讓它們順流而下。
蜀守軍見後,全部解體。
當初,蜀人獲悉大軍西征,丞相戴壽等果然聚集所有部眾防守瞿塘。
等到聽說傅友德攻克階、文,直搗江油,才分兵支援漢州,以保成都。還未到達時,傅友德軍已經在城下打敗其守將向大亨,並對將士說道:“援軍遠道而來,聽說向大亨兵敗,便已經喪膽,無能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