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時“失足”別成千古恨(1 / 1)

一時“失足”別成千古恨

預防與康複

作者:宋衛東

單位組織職工打籃球比賽,老王一不小心又扭了腳,他像往常一樣抹了點跌打損傷的藥,第二天卻發現踝關節越來越腫,兩周後還下不了地。無奈之下,他拄著雙拐來到醫院求診。在做了B超與MR(核磁共振)後,診斷為踝關節外側韌帶Ⅲ度損傷,最後,通過手術治療,老王的腳在三個月後才恢複正常。

像老王這種情況,因運動或不小心“一時失足”扭傷腳,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因此,我們實在有必要了解一些運動損傷和康複的常識。

初步判斷腳扭傷嚴重程度

不論是行走、上下樓梯還是運動時,腳扭傷都很常見。走路與運動時造成的傷情是否相同呢?對同一個人來說,跑跳比行走時速度更快,衝擊力更大,受的傷會更嚴重。但是對不同個體來說,相同的外力造成的損傷可能差別巨大。一名運動員與一位經常不活動的老太太在下樓梯時扭了腳,運動員可能貼塊膏藥,休息一下就能活動如常;老太太卻可能因此“傷筋動骨”,臥床數月都難以康複。

如果在速度不快的情況下扭傷了腳,腳不腫也不很痛,有可能隻是軟組織扭傷,並未傷及韌帶;而如果在跑跳中扭傷了腳,腳馬上腫大,痛得不能站立行走,那很可能是扭傷了韌帶。這種較嚴重的傷情,可能就要去看醫生了。

若是輕度損傷,我們通常可以按RICE原則處理:即休息(Rest)、冷敷(Ice)、加壓包紮(Compression)、抬高患肢(Elevation),處理後通常在兩周內可以複原,年輕人則康複得更快,往往休息一兩天就又可跑跳了。但在恢複期間如果疼痛很久不消,不能下地,說明損傷比較嚴重,須引起重視。

及早判斷韌帶是否斷裂

腳扭傷後,如何才能知道韌帶是否斷裂了呢?

如果是急性損傷,醫生可能會給我們做B超或MR檢查。一般來說,B超經濟快速,在門診時更常被用到。

如果在扭傷腳後沒有及時診療,一段時間後,可能傷處的疼痛也會緩解,最後也會行走跑跳自如,隻是在路麵不平時走著會覺得腳發軟,每年可能還會扭傷一兩次。這時我們往往認為,傷已經好了,沒事了,不必再看醫生。殊不知,這種情況往往就是韌帶損傷的繼發表現——踝關節不穩。如果不治療,踝關節周圍的韌帶與關節軟骨將較快出現磨損與退變。這就好比,當機器的皮帶鬆動後不予以處理,軸承及發動機可能也會很快出現問題。

診斷慢性踝關節不穩的方法有很多種,簡單易行的是理學檢查與X光。當我們發現患足比健足更容易內翻或如抽屜般(小腿固定)被前移時,可能踝關節外側韌帶已斷裂。同理,也可判斷內側韌帶是否損傷。

對急性韌帶損傷,與所有急性運動損傷一樣,初步處理原則是上述的RICE原則;在判斷損傷的嚴重程度、患者的職業與要求後,可分別進行康複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如果是慢性損傷,就必須到醫院去做相關的檢查,準確診斷後及時治療。

韌帶斷裂康複3階段

韌帶損傷按嚴重程度,可分為三度。通常,Ⅰ到Ⅱ度的損傷可康複治療好轉,如果是Ⅲ度損傷,在係統保守治療無效時,可采取手術治療。

韌帶、肌腱就是我們常說的“傷筋動骨”中的筋,如果完全斷裂,手術修補後需要3個月才能完全康複。在這3個月中,康複可按3個階段進行:

在急性期,踝關節的出血腫脹還在繼續,此時,按RICE原則處理;在康複前期,血腫正在機化(又稱纖維愈合期),需要的是逐漸使韌帶牢固的連接,在保護韌帶等長的前提下有序鍛煉,逐步消除腫脹;在康複期,韌帶間已被成纖維細胞(是疏鬆結締組織的主要細胞成分)連接,比較牢固,需要積極的康複鍛煉。在一個半月後,患者往往已可借助支具或在支具保護下下地行走,3個月後患者可恢複到基本正常的活動水平。

韌帶損傷的患者,在康複後,是完全可以進行體育運動的。如巴西的羅納爾多,在股四頭肌腱斷裂後,經手術治療與康複鍛煉,很快又恢複到世界頂級運動員的水平;但對於韌帶損傷後重返賽場的運動員或愛好者,在比賽或運動前,熱身準備必須充分,初次運動必須量力而行,不可太過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