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頭屑如雪花,小心脂溢性皮炎(1 / 3)

頭屑如雪花,小心脂溢性皮炎

名醫談病

作者:潘衛利 李斌 楊瀅瑤

整理:趙欣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就是“頭發有彈性、有自然光澤、沒有頭屑”。然而調查顯示,頭屑問題已經超過脫發、白發,成為最受關注的頭皮健康問題。在我國, 20~55歲年齡段的人群中,有超過83%的人存在頭屑問題,影響他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3大因素引發頭皮屑

頭皮屑問題是世界上商業醫學研究最多的皮膚問題。頭皮屑其實是死亡的頭皮細胞脫落而成。頭皮細胞跟身體皮膚細胞一樣都是角質形成細胞,這種細胞的價值就是形成角質層,鋪墊在皮膚的最外麵,增強皮膚屏障。正常情況下,角質形成細胞從基底細胞生發開始,一直往上生長,最後變成角質層角質細胞死亡脫落,周期28天。

頭皮鱗屑每天都會自然脫落,通常來說我們肉眼看不見,不會影響社交、生活和工作。但是當經常大量的細胞掉落,有白色或灰色較大的鱗屑,附著在頭皮、頭發上,搔抓和梳頭發會有白色小片鱗屑掉落在衣服上,這就說是頭皮屑。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頭皮屑的產生?據研究,頭皮屑可能與下列3個因素有關:

(1)頭皮上的油脂,這些油脂是皮膚裏麵的皮脂腺分泌出來的。

(2)由皮膚微生物產生的代謝,即微生態。這些皮膚微生物中最臭名遠揚的就是糠秕馬拉色菌(卵圓形糠秕孢子菌)。

(3)個體的易感性和過敏體質。

引起頭皮屑的最大原因是頭皮幹燥,過度使用洗發香波也會導致頭皮幹燥。 沒有足夠清潔頭皮頭發,或對護發產品產生過敏是產生頭皮屑的另一種原因。除此之外,最常見的引起頭皮屑增多的疾病是脂溢性皮炎,銀屑病、濕疹、頭皮糠疹、石棉樣糠疹、頭癬等也是導致頭皮屑增多的原因。

病因——皮脂分泌過剩

研究發現,脂溢性皮炎通常從青春期開始發生,並在 40 歲左右達到高峰。這種慢性病除了反複發生在頭皮部位外,還容易反複發生在皮脂腺密集分布的臉部和胸背部。發生部位會變紅、起皮,並被多脂性的皮屑覆蓋。眉、鼻翼、耳後見灰白色鱗屑或黃痂,基底潮紅,軀幹部位不規則黃紅色或淡紅色斑片,覆蓋以糠秕狀鱗屑,嚴重者發展至全身而成紅皮症。有時因搔抓,繼發感染導致毛囊炎、癤腫、淋巴結炎的發生。

脂溢性皮炎是最常見的皮膚病之一,但是對於它的病因,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範圍涉及真菌感染、免疫、遺傳、精神、環境等。一般認為與皮脂腺分泌增加,多脂而濕潤的皮膚環境導致糠秕孢子菌過度增殖及機體反應相關。

如上所述,皮脂腺廣泛分布於除掌趾和指趾腹麵以外的全身皮膚中,其中頭麵部最多,其次為胸背部。皮膚上的每一個毛囊裏都有皮脂腺,像葡萄串一樣生長在汗毛根部,正常情況下,皮脂腺的作用是分泌皮脂保護皮膚,保持皮膚潤澤,防止皮膚水分的蒸發,還同時能夠抑製各種微生物的生長,防止皮膚老化。所以,皮脂腺對皮膚的保護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各種原因引起的皮脂腺分泌異常,都會導致脂溢性皮炎的發生。皮脂分泌過盛與神經係統或內分泌功能失調有關,便秘與喜食刺激性食物可能是誘發因素,脂肪攝入過多、洗頭過於頻繁也是其原因。影響最大的是雄性激素。進入青春期後,性腺器官發育逐漸成熟,雄激素刺激皮脂腺活動增強,故青年人皮脂腺活動最為旺盛。調查顯示,僧人患脂溢性皮炎者甚少,與其素食和壓力小相關。頻繁洗頭者,破壞了皮脂腺的功能,使皮脂分泌過多,形成了真菌孳生的溫床。

表現——鱗屑、瘙癢、脫發

脂溢性皮炎係發生於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種炎症性皮膚病,好發於皮脂腺分布較多的地方,如頭皮、麵部、胸部及皺褶部。發生於頭皮部位的症狀開始為輕度潮紅斑片,上覆灰白色糠狀鱗屑,伴輕度瘙癢,皮疹擴展,可見油膩性鱗屑性地圖狀斑片;嚴重者伴有滲出、厚痂、有臭味,可侵犯整個頭部。頭發可脫落、稀疏。

脂溢性皮炎長時間不治療或者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皮脂大量的溢出在皮膚表麵和毛囊處積累,就很容易引起細菌感染,嚴重的細菌感染就會導致毛囊被破壞,從而使毛發不生長,最終的危害是可能導致斑禿或者脫發。

1.發生於麵部的脂溢性皮炎損害多見於鼻翼、鼻唇溝和眉弓,有淡紅色斑,覆以油膩性黃色鱗屑,常滿麵油光。發生於胸部、肩胛部的脂溢性皮炎初為小的紅褐色毛囊丘疹伴油膩性鱗屑,以後漸成為中央具有細鱗屑、邊緣有暗紅色丘疹及較大的油膩性的環狀斑片。皺褶部多見於腋窩、乳房下、臍部和腹股溝等,為境界清楚的紅斑、屑少、濕潤,常伴為糜爛滲出。

2.脂溢性皮炎患者常感到瘙癢難忍,特別是在夜間睡覺的時候,因此,可導致患者睡眠質量、精神狀態差,抵抗力降低,從而加重病情,產生惡性循環。同時,患者也會出現抑鬱等心理,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

3.脂溢性皮炎長時間不治療或者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可擴散到頭皮等有毛發的部位,引起頭皮脂溢性皮炎。皮炎部位細菌大量孳生,很容易導致頭皮毛囊破壞,引起頭發脫落、斷裂,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毛囊嚴重破壞,可使毛發不能正常生長,最終可能導致斑禿或者脫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