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離“老有所養”還有多遠(1 / 1)

我們離“老有所養”還有多遠

益壽

作者:一飛

2013年10月13日是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前一天,由中國社會福利協會和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聯合舉辦的首屆老年節研討會在京舉辦。目前我國約有40.7%的老年人仍是靠家庭供養,四成老人認為自己是家庭的負擔,隻有約24%的老人能夠依靠養老金生活,農村很大一部分老人要靠勞動收入養活自己”。

雖然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國以個人、單位和社會三位一體的養老保險體係已經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但依然有很多老人沒有退休金,靠每月數量極少的相關補助生活。特別是農村老人,有40%以上的人仍然需要依靠自己的雙手和勞動養活自己。而全國範圍內,隻有24%的老人依靠養老金生活的現實,更是讓我們憂心:剩下76%的老人,他們的日常生活開支,小病小痛花費,大病大疾所需等,將靠什麼來支撐?

子女等家庭成員供養顯然是養老金之外的最大也最主要的養老方式。數據表明:有40.7%的老年人仍是靠家庭供養。而在農村,這個數字則達到47.7%。子女等家庭成員養老固然是責任和義務,而且子女也大多會選擇在父母年老時,給予其供養。但4+2+1的家庭模式之下,如果單純依靠家庭養老,子女等家庭成員能否負擔得起,明顯已經是一個現實而迫切的問題。畢竟如今生活壓力大,房子、車子、孩子已經讓年輕人喘不過氣了,這時候兩個子女需要供養4個老人,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即便是養老金等經濟上的問題解決了,老人的日常生活、飲食起居、病痛照顧等問題,依然是需要時間和精力等投入的。如果4個老人中,不幸有2個以上的人同時病倒了,兩個子女既要上班、照顧孩子,還要孝敬與伺候老人,他們有三頭六臂之能嗎?

“很多人將敬老院等當成了未來老人養老的依托,但現實卻是,老人多而敬老院少,床位之爭異常激烈。比如在北京,一些公辦養老院每月2250元的費用,而想要入住,排隊的話要排100年。”(10月13日《北京青年報》)

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已經不可避免,誰來養老、如何養老等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僅有24%的老人依靠養老金生活的現實,這無疑告訴我們:在養老問題上,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實現“老有所養”的總目標,我們所需要做的努力還很多。比如要盡一步提高養老金覆蓋比例,讓所有的老人都能有養老金;比如大力開辦養老院,鼓勵和提倡社會力量建設更多的養老、扶老機構;比如大力發展以社區為依托的“居家養老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