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遏製高值醫用耗材暴利(2)(1 / 2)

據本刊記者了解,目前高值耗材價格由廠商自主定價,其中多數是進口產品,有些跨國企業以技術優勢漫天要價,獨家代理商握有價格話語權,說不降價就不降價。重慶一位三甲醫院負責采購的醫生認為,高值耗材雖不在政府定價範疇內,但政府不能放棄對其價格的管控。而目前這一領域價格監督體係尚處空白。

在流通方麵,過多的中間環節導致高值耗材層層加價,進一步推高了高值耗材的價格。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院設備處負責人介紹,多數廠家尤其跨國企業,既有獨家代理商,又有區域代理、本地代理,每一級代理商都必須按照一定的價格標準銷售,如果低於這個標準,廠家就會取消其代理權。此外,盡管供應商很多,但是並沒有充分競爭,他們常常結成價格聯盟,這也給醫院議價設置了很大障礙。

受訪專家表示,除了生產、流通環節外,在財政投入不足、以藥械養醫的背景下,公立醫院不公益、忙於創收逐利,是高值耗材價格虛高的主要原因。重慶三峽外科醫院院長許覺先介紹說,高值耗材主要是大型三甲醫院使用較多,近年來優質醫療資源高度集中,許多大型公立醫院瘋狂擴張、負債經營,需要創收回本,因此使用價格越高的耗材,醫院的加成才會越多。同時,醫生的勞動價值尚未得到體現,收費還是十年前的標準,做個手術才幾百上千元,自然從藥品、耗材上打主意,在采購議價方麵也沒有足夠的動力。

此外,由於價格監管的缺位,供應商有較大的利潤空間對醫護人員進行商業賄賂,以保證產品市場,這些“公關成本”最終還是會轉嫁到患者身上。許覺先告訴本刊記者,他自己就經常收到各種耗材代理商的電話,回扣明碼標價。

在醫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以藥械養醫導致醫生向患者推薦價格昂貴的進口耗材,讓患者形成了“價格越貴越好、用得越多越好”的不良消費心態。曾照芳表示,心髒支架一般安三四個就已經足夠,但手術中給患者安七八個支架的並不少見,“醫生說不多安就治不好,患者能不聽嗎?”

許覺先說,一些國產骨科耗材價優質廉,卻得不到使用,“我使用的是北京航空研究所研製的人工關節,價格1萬多元,比進口產品便宜多了,但是臨床上很多醫生都向患者推薦進口產品。實際上,並不是所有的進口產品都好。”

擠掉耗材暴利需綜合治理

事實上,采購價格高、地區間價差大、商業賄賂盛行等,這些在采購使用高值醫用耗材中存在的問題已經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原衛生部2004年就組織部分省市對心髒介入類耗材、人工關節、心髒起搏器等3類高值醫用耗材試點集中采購,2008年又開展了部分重點高值醫用耗材品種的集中采購,並編製了品種目錄。2012年12月,原衛生部、國家發改委等6部門聯合下發《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工作規範(試行)》,要求縣級及以上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必須全部參加以省為單位的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