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日本海外擴張型安保戰略全麵展開,構築對華抑製力的意圖躍然紙上。
近期,圍繞防衛新指針的修訂,日美兩國政府展開緊鑼密鼓的磋商,修訂後的指針將把日本安全政策引向何方,引起地區和世界警惕與關注。
10月8日,新日美防衛合作指針的中間報告公布,其序言提出,新的防衛合作指針將考慮擴大自衛隊活動範圍,“適當體現”7月1日日本政府通過的相關內閣決議,強化日美同盟和日美軍事抑製力。這意味著新指針將反映解禁集體自衛權後自衛隊擴大活動範圍和任務的內容。
安倍上台以來,竭力推進大國軍事路線,不僅策動了“國家安全會議”,製定了“國家安全戰略”,密集出台了“新的防衛計劃大綱”、“中期防衛整備計劃”,而且解禁集體自衛權,加緊製定包括自衛隊法在內的新安保相關法案,同時放棄了“武器出口三原則”,製定了新的“防衛裝備轉移新原則”。安倍主導的海外擴張型安保戰略全麵展開,構築對華抑製力的意圖躍然紙上。
利用武器出口提升綜合實力
今年4月,日本政府放棄了原來的“武器出口三原則”,製定了新的“防衛裝備轉移三原則”,對武器出口政策從限製轉為促進,搞軍工體係國際化。就其意圖而言,一是從日本媒體的報道看,安倍欲通過擴大武器出口,加強與盟國、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以及關係緊密國家的軍事交流,擴大日本軍事在海外的影響力。如,日本已經與英法等國協商新型武器、裝備共同研發,也開始向美國供應反導體係核心部件。
二是從現實動向看,其深層意圖在於通過對海外的武器供給、主導地區軍事合作,在中國周邊和戰略要地締結安保合作網絡,構建對中國的軍事抑製力。如,日本已經開始試探向印度出口飛行艇,與澳大利亞協商搞潛艇共同開發,並嚐試與土耳其進行武器共同研發,同時,利用海上共同防禦、共同防災名義,嚐試向東南亞相關國家提供巡邏艇、預警係統等裝備。
三是從產業界的利益訴求看,安倍政府欲利用武器出口支援重工業和裝備產業開辟新市場,爭奪新空間。民主黨執政以來,日本就不斷推出基礎設施出口戰略,官產一體推進電力、高鐵和電信等基礎設施體係出口,但因在價格競爭力上不及韓國和中國,致使重型電力、重型裝備產業經營不力,日漸衰落,產業界呼籲政府放鬆管製,促進軍工相關部門走向海外,尋找新的增長點。
此外,從國際武器出口市場中的一般特點看,美歐等的武器出口並不僅限於“武器貿易”,通常總會伴隨軍演、派遣顧問指導、培訓等軍事交流活動。而這種軍事交流,常常扮演著隨時掌握當地的第一手軍事、安全動向,獲取軍事情報的重要角色。《日本經濟新聞》指出,政府解禁武器出口後,日本也必將通過武器貿易、武器共同開發,防衛裝備的共同展覽,乃至安全合作和共同演習、訓練等方式,擴大軍事交流,提高其獨立於美國的軍事、安全情報的獲取能力和對外影響力。這一點已經引起日本內外的高度重視和警惕。
日本政府解禁武器出口的背景中存在幫助軍工複合體打開海外市場,支撐軍工產業部門,以期提振日本裝備產業競爭力的意圖。在新的“防衛裝備轉移原則”下,三菱重工、川崎重工、IHI(其前身是“石川島播磨重工業”)等企業全麵展開新領域開拓,在航空機、艦船、預警係統等方麵加大投資,展開戰略研發,特別是在發動機領域試圖通過綜合研發、體係化創新搶占戰略製高點,提升相關戰略產業國際競爭力,進而實現產業控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