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做心智的主人,告別你的“奴隸”時代(3)(3 / 3)

一天,寺廟旁一戶人家的未婚女兒懷孕了,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女孩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二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白隱不置可否,隻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送給白隱。白隱每天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但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托撫養別人的孩子一樣。

事隔一年後,這位未婚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真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同一條街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裏,向他道歉,請他原諒,並將孩子帶回。

白隱仍然是淡然以對,他隻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仿佛不曾發生過什麼事,即使有,也隻像微風吹過耳畔,霎時即逝。白隱禪師就是這樣:超然、物外,順應萬物,無我的隨緣。他把一切看得很淡。

白隱為給鄰居女兒以生存的機會和空間,代人受過,受到人們的冷嘲熱諷,但是他始終處之泰然。“就是這樣嗎?”這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就是對“寵辱不驚”最好的解釋,而我們現代人缺乏的正是這一點。

寵辱不驚,超脫了眼前的榮辱得失,心清如水,是人生一大智慧。從失意處覓希望,從萬全處見危機。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常思人之美,不以一眚掩大德;常思己之過,醫好心病心生樂。得意不自持,失意不自失,不因為榮辱興衰而擾亂一池清水;他人之恩,自是銘心;他人之過,卻是雲煙,不要為他人的作為而打翻心中的天平。一顆平常心,是榮是辱,俱不過風吹煙散,守得天開見月明。

寵辱俱平常,人生境界實不平常。事事平常,事事也不平常。無論處於何種環境下,都能做到寵辱不驚,那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就如孔子所讚美的,不是個聖人,也是個賢人。

寵辱不驚是智者為人處世的一種境界,同樣亦是胸懷寬廣之人才有的氣魄。麵對羞辱能夠氣定神閑,這需要很大的自控力,而在成功之時的謹慎與不得意忘形更需要超人的自製力。

19世紀中葉美國有個叫菲爾德的實業家,率領工程人員,要用海底電纜把“歐美兩個大陸連接起來”。為此,他成為美國當時最受尊敬的人,被譽為“兩個世界的統一者”。

在盛大的接通典禮上,剛被接通的電纜傳送信號突然中斷,人們的歡呼聲變為憤怒的狂濤,都罵他是“騙子”、“白癡”。可是菲爾德對於這些隻是淡淡地一笑。他不做解釋,隻管埋頭苦幹,經過六年的努力,最終通過海底電纜架起了歐美大陸之橋。在慶典會上,他沒上貴賓台,隻遠遠地站在人群中觀看。

世上有許多事情的確是難以預料的,成功常常與失敗相伴。人的一生,有如簇簇繁花,既有紅火耀眼之時,也有暗淡蕭條之日。麵對成功或榮譽,要像菲爾德那樣,不要狂喜,也不要盛氣淩人,把功名利祿看輕些,看淡些;麵對挫折或失敗,也就不會像《儒林外史》裏的範進,樂極生悲。

人要有經受成功、戰勝失敗的精神防線。成功了要時時記住,世上的任何成功或榮譽,都依賴周圍的其他因素,絕非你一個人的功勞。失敗了不要一蹶不振,隻要奮鬥了,拚搏了,就可以無愧地對自己說:“天空不留下我的痕跡,但我已飛過。”這樣就會贏得一個廣闊的心靈空間,得而不喜,失而不憂,把握自我,超越自己。

佛經雲: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能把虛空宇宙都包容在心中,那麼你的心量自然就能如同虛空一樣廣大。無論榮辱悲喜,成敗冷暖,隻要心量放大,自然能做到風雨無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