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炒作一定要精心策劃,密而不疏,一環扣一環,渾然一體。
3炒作要講究尺度,不能過於離譜,否則,一旦別人發覺自己受到愚弄,你將麵臨被淘汰的危機。
不做放虎歸山的“女人”
許多情況下給對手留退路,放虎歸山後很可能反過來置你於死地,那麼就一定要狠下心,不要有“婦人之仁”。
在戰爭中,當時機成熟的時候,一定要果斷重拳出擊,千萬不能有不必要的“仁義”,隻有這樣才不會陷入被動。在現實生活中,麵對抉擇來臨之時,一定要把握時機,果斷地重拳出擊,千萬不要顧忌不必要的仁義,因為現實本身就是一種你死我活、殘酷競爭的鬥爭。
周襄王十四年,宋襄公帶兵征伐鄭國。因楚國與鄭國是友邦,楚成王決定發兵去救鄭國,他率領大隊人馬直奔宋國。宋襄公見勢,隻得帶領宋軍連夜往回趕。等宋軍在漲水(今河南朽城西北)紮好了營寨時,楚國兵馬也開到了對岸。
公孫固勸宋襄公說:“楚兵到這裏來,不過是為了援救鄭國。咱們從鄭國撤回了軍隊,楚國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咱們力量小,不如和楚國講和算了。”
宋襄公說:“楚國雖說兵強馬壯,可是他們缺乏仁義;咱們雖說兵力不足,但舉的是仁義大旗。他們的不義之兵,怎麼打得過咱們這仁義之師呢?”宋襄公還下令做了一麵大旗,繡上“仁義”二字,準備用“仁義”去打敗楚國的軍隊。
天亮以後,楚軍開始過河了。公孫固對宋襄公說:“楚國人白天渡河,明明是瞧不起咱們。咱們乘他們渡到一半時,迎頭打過去,一定會勝利。”宋襄公還沒等公孫固說完,便指著飄揚的大旗說:“你難道沒見到旗上的‘仁義’二字嗎?人家河還沒過完,咱們就打人家,還算什麼‘仁義’之師呢?”
楚兵全部渡過了河,在岸上布起陣來。公孫固見楚兵亂哄哄的,還沒整好隊伍,趕忙又對宋襄公說:“楚軍還沒布好陣勢,咱們抓住這個機會,趕快發起衝鋒,還可以取勝。”宋襄公瞪著眼睛大罵道:“你這個家夥,怎麼淨出歪主意!人家還沒布好陣就去攻打,這算仁義嗎?”
正說著,楚軍已經排好隊伍,洪水般地殺了過來。
一陣廝殺後,宋國的兵車損失了十之八九,兵器、糧草也全部丟光,將士們死的死、傷的傷,潰不成軍,而宋襄公受了重傷,那麵“仁義”大旗也早已無影無蹤。
一味地按教條的思維去考慮問題而不懂得變通,難免陷入迂腐的誤區,而尚清談輕實際的決戰方式,是可笑而注定要失敗的。宋襄公的可笑,在於他混淆了“仁義”運用的場景和實際情況,才使得自己一步步地被動起來。對於宋襄公的迂腐做法,我們當引以為戒。
在曆史的政治舞台上,不管是兩軍對壘,還是殘酷的權力角逐,成功往往屬於那些善於抓住時機而無情地消滅自己敵人的人,軟弱和猶豫都有可能失去戰勝敵人的機會。武則天為了鏟除異己,狠下心來用各種手段滅掉李氏及其同黨,從仁義的角度來說,其心是夠狠毒的了;但從鏟除異己的角度來看,雖然手段太黑,但還是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但無情的人並不見得就是壞人,做事無情也隻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許多情況下,給對手留退路,放虎歸山後,他很可能反過來置你於死地,所以一開始就要狠下心,不做心軟的“女人”。
用兵之道是不排除詐術的,而要消滅自己的敵人就更不能講感情。一味地講感情,就會被情感所牽絆,最終你將一事無成。聰明人做事靈活有心計,他們會分清當前的形勢是否有利於自己。他們能與正人君子合作,與地痞無賴也可和平共處,因為他們知道這種人屬亡命之徒,無情的人是不會讓情感的缺點來絆住自己前進的腳步的。
“無情”的人十分懂得看清目前所處的形勢,不該仁義時就要凶狠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