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離開上海後,那男士仍緊追不舍。他給女作家的長途電話不知打了多少遍。
至此,女作家說:“隻要我存在地球上一天,似乎都無法逃出他的手掌心。”最終,女作家被那位男士的執著打動了。
細思之,厚臉皮其實是“勝固欣然敗亦喜”的平常心,“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勇氣,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的堅忍,抱負遠大、誌在高遠的胸襟,還有誌在必得的自信。歸根結底,就是心理素質好,實為當今成功者所必備。
不“吃虧”就吃虧了
“吃虧”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睿智。能吃虧的人,往往是一生平安,幸福坦然。不能吃虧的人,隻看眼前利益,在是非紛爭中斤斤計較。所以,不善“吃虧”可能就吃大虧了。
在幸福與災禍這對矛盾關係上,我國的古人就已發現了它們的辯證關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最好的例證。
吃虧本身就是一種福氣,吃了眼前的“虧”,會把事情做得更好。吃虧一事,得益十事;吃虧一時,則可能安樂一世。
吃虧是福不是禍。麵對艱難的處境,弱者信奉“吃虧”哲學,就因為吃虧是一種謀略,是不計較眼前的得失而著眼於大目標。
有一個年輕人大學剛畢業就進入出版社做編輯,他的文筆很好,更可貴的是他的工作態度。那時出版社正在進行一套叢書的出版,每個人都很忙,但上司並沒有增加人手的打算,於是編輯也被派到發行部、業務部幫忙。整個編輯部幾乎所有人去一兩次就抗議了,隻有那個年輕人愉快地接受指派,毫無怨言。後來,他又去業務部參與銷售的工作。此外,取稿、跑印刷廠、郵寄……隻要開口要求,他都樂意幫忙。其他同事都認為他“吃虧”了,但兩年過後,他自己成立了一家出版公司,做得很不錯。
原來,他在“吃虧”的時候,把出版社的編輯、發行、直銷等工作都摸熟了。現在,他仍然抱著這樣的態度做事,對作者,他用吃虧來換取作者的信任;對員工,他用吃虧來換取他們的積極性;對印刷廠,他用吃虧來換取品質……由此看來,他憑吃虧占到了便宜。
如果吃虧能讓你得到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經驗、更多的發展機會,那麼吃虧也就是占便宜。故事中的大學生,在最初工作的時候,被老板和其他員工指派,但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他積累了工作經驗、人脈關係,在短短兩年之後,便成功地開始了自己的事業。
人生中,是看到眼前比較直接的小利益,還是把眼光放長遠一些,發現更大,但可能比較隱蔽的大利益呢?這是一門學問。
很多人往往見便宜就想得,生怕自己吃一丁點虧,結果使自己的路越來越窄,也很難有大便宜到手。
與此相反,聰明的人則懂得吃虧,也願意吃虧。在工作之餘,為親人、為朋友、為同事、為單位、為公司,甚至為素不相識的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有時隻是舉手之勞,有時可能花費點時間,有時也可能在經濟上會有點小小的損失,但是,他可能得到親朋好友、同事、領導,乃至社會的親近、尊重、讚揚,這些都不是金錢所能買到的,這不是福是什麼?有了這些,當他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樂於向他伸出援救之手;當他幹事業之時,別人也願意給予支持,給予更多的幫助,他的事業自然就容易獲得成功。那些取得了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傑出成就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胸懷寬廣又甘於“吃虧”的人。
吃虧是福,吃小虧占大便宜。但是吃虧也是有技巧的,會吃虧的人,虧吃在明處,便宜占在暗處。
善於吃虧是一種策略,這是智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