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人癢癢了,就有了寧古塔
問:一個人到了一個地方,會被給予一套房子、一部轎車和一份工作,閑著沒事兒還能四處溜達,和當地最高長官互稱兄弟,時不時還能約在一起捏腳吃飯、遊山玩水,試問,這是一個什麼人?
答:高學曆海歸,超級達人。
糾正:錯,不是達人,是犯人。
問:那麼這個比超級達人還要爽的犯人,在哪所監獄享福?
答:寧古塔。
寧古塔之所以能成為一座著名的“監獄”,實在要拜俄國人所賜。順治元年,當大清統治者與中原各方勢力較勁的時候,邊境線上的俄國人癢癢了。為了把這些不請自來的哥薩克打回老家,幾位皇帝在這個本不起眼的地方很是打了幾仗,還好,戰爭打的很順利,獲得軍功的將軍順理成章成為了寧古塔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除了俄國人的癢癢,大清皇帝的“積極配合”也是寧古塔成為“監獄”的重要原因。明崇禎帝“自掛東南枝”後,反清複明運動讓大清皇帝神經衰弱,滿大街走路的,看誰都不像好東西。明的不敢殺,暗的可以潑大糞,“文字獄”風起雲湧。無辜學者文人踉蹌入獄,獄卒問皇帝:打發他們去哪兒?皇帝指了指北說,那就去我老家看看吧。
皇帝的“老家”,就是寧古塔。寧古塔有新舊二址,舊址在牡丹江,新址在如今的黑龍江安寧縣。無論新址舊址,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靠近長白山,毗鄰黑龍江,俗稱的“白山黑水”。寧古塔是滿語,翻譯成漢語就是“六個”,相傳曾是皇帝六個兒子的封邑。就是這六個高幹子弟,成就了寧古塔的名稱,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稱謂:大清帝國的發源地。
在俄國人沒有打過來的時候,寧古塔僅是一塊蠻荒之地。發源歸發源,猴子從山洞裏鑽出來進化成人,是不大想念在山洞裏的那段時光的。在此之前,隻有一件事才能牽動皇帝的心,那就是朝貢。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和鹿茸,前兩寶都出在寧古塔。除此,寧古塔還出產一種奢侈品:東珠。非常稀罕,稀罕到什麼程度呢,國家為此頒布法律,誰敢私采東珠,就剁了誰。
有人參貂皮,還產東珠,並不意味著寧古塔已經昂首跨入了熱門旅遊景點的行列。相反,這是一塊不毛之地。一年當中的好幾個月都在下雪,剩下的幾個月用來化雪。白天人們刀耕火種,在河裏叉魚,回家燒著吃,和原始人差不多;晚上連照明的東西也沒有,一片漆黑,漆黑一片。恍惚中看到一個黑影兒,忽悠一下,鑽到地下就不見了。
倒不是見到了鬼,因為那個時候的寧古塔人是住在地下的,鑿個洞,伸個梯子爬上爬下,覺得挺好。你看這個地方,即使是同時代的人,突然出現在寧古塔,也會以為自己到了億萬年前的遠古時代。它環境惡劣,鳥不生蛋,距京城3000多裏,是個糟蹋人的好地方。於是,在緊接其後的300多年裏,150多萬人被流放至此。而開篇我們談到的“比超級達人還爽的犯人”,就要閃亮登場了。
順治十五年,一隊衣衫襤褸的犯人向寧古塔的方向開拔。他們雖然身份不同,男女有別,甚至夾雜著副部級高官,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罪名:死刑,緩期執行。這個隊伍有一百七十名犯人流放東北,死在路上的就有三分之二,到了東北隻剩下五十人。吳兆騫就是幸存者中的一個,他剛用小斧子鑿開一塊冰,取了一點水。不知怎麼,他想起老師吳梅村的送別詩:
人生千裏與萬裏,
黯然銷魂別而已。
君獨何為至於此?
山非山兮水非水,
生非生兮死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