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謙

題記:2011年12月,我陪同中國船史研究協會嶺南組副組長何國衛、寧波古船坊總經理楊雪峰前往比利時安特衛普mas博物館“探望”沉寂許久的中國古船模。兩位自費出國、風塵仆仆的專家讓我感動,而這百餘艘船模背後的故事更是讓我感慨。謹以此文獻給那些為中國文化傳承而不計辛勞、默默付出的人們。

2011年12月13日,中國船史研究協會嶺南組副組長何國衛、寧波古船坊總經理楊雪峰冒著大雨來到了比利時安特衛普市mas博物館。那裏,安特衛普市港務局亞洲事務負責人與mas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已經在翹首等候,同樣靜靜等候的,還有沉默了一個多世紀的120多艘中國古船模……

時間拉回到2009年。比利時安特衛普市副市長、港務局局長馬克·範· 皮爾(marc van peel)先生赴中國上海參加世博會,帶來了一個讓中國航海界興奮不已的消息:在遙遠的比利時安特衛普海運與貿易博物館收藏了125艘中國清朝時期的精美船模。這些船模是當時清政府用於參加1905年比利時列日世博會的展品。這段曆史未載於中國現存的任何一部文獻,但卻又真實地見諸於比利時的記錄。這批船模對於研究中國古代航海與造船的價值不言而喻,許多研究人員都希望能夠一睹這批船模的真顏。此時,中國船史研究協會嶺南組副組長何國衛、寧波古船坊總經理楊雪峰想起若幹年前在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裏見過的一本英文書籍上曾提及這批中國古船模,於是特意找回這本資料,再請專人翻譯,終於對這125艘失落於曆史記載的船模有了大致的了解。

1904年,清政府選送了125艘船模赴美國聖路易斯世博會參展。1905年,比利時列日世界博覽會開始籌劃組織,比利時政府邀請中國參加,但內憂外患、國力衰微的清王朝已經沒有心思再去組織參展,更無法承擔大量展品的運輸費用。最終,清政府與比利時政府議定,由比利時政府負責把清政府留在美國聖路易斯世博會參展的這批船模轉運到比利時列日參展,而這批船模也成為了比利時國家博物館收藏品。於是, 125艘中國古船模得以在列日世博會上再次亮相,但同時,它們也開始了海外漂泊之路。

在對這段曆史進行梳理的同時,何國衛和楊雪峰還根據他們手中資料上的圖片和文字,開始了對這批古船模的研究。但由於該書成書倉促、作者對中國古船認知有限、圖片清晰度較低等原因,他們仍然無法窺得這批船模的全貌。本著對學術研究的嚴謹,帶著對漂泊在外的文物的熱愛,他們決定自費前往比利時,親眼看看這批讓他們魂牽夢縈的中國古船模。

何國衛和楊雪峰通過他們所在的中國船史研究會與中國駐比利時大使館文化處取得了聯係。在與使館的接觸中,他們陳述了此行的四項目的:一是能親眼看到這些船模,了解它們自身的完整情況和目前的保存狀況;二是將125艘船模進行詳細的拍照留檔,以便進一步的研究;三是與比利時當地博物館就這批船模的曆史、修護、類型認定等展開研究合作;四是尋找機會將這批船模帶回中國展出。

然而,尋找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當年的“安特衛普海運與貿易博物館”已經關閉,館藏的藏品也已無跡可尋。經駐比利時大使館與安特衛普市港務局多方麵了解,才得知安特衛普海運與貿易博物館已經並入了安特衛普新建的mas博物館,其館藏文物也移進了新的倉庫,而在mas博物館六樓的航海展廳裏,現在就擺著數艘中國100多年前的船模,剩餘船模則存放於博物館的倉庫之中!於是,有了本文最初描述的那一幕。而當展廳大門徐徐開啟之時,何國衛和楊雪峰在眾多展出的船模中一眼認出了屬於中國的四艘,並果斷推斷了船型分屬的曆史朝代和航行水域。兩位千裏而來的中國專家展示了極高的專業素養,讓mas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十分欽佩。mas博物館館長、mas博物館遺產負責人、港務展廳負責人會見了何國衛和楊雪峰,他們表達了對中國專家的歡迎,並表示將盡一切力量配合中方對這批中國古船模開展研究,他們也非常樂意在未來與中方合作,通過這批古船模的展出加深兩國在航海領域的交流。

mas博物館的航海展廳裏,四艘中國古船模默默佇立於展台之上,仿佛在訴說著百年的漂泊。而今,它們終於有機會見到來自家鄉的親人。破冰之聲隱隱,相信隨著兩國在這一領域交流合作的加深,終有一日它們能夠有機會重新揚帆歸國展出,讓國人一睹中國古船模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