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72章 郊迎之時鬥心機,薛三爺重開科舉(1 / 2)

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將軍,可不是一種官職,而是一種爵位,位在男爵之下。

薛剛眼珠一轉,道:“陛下,臣以為不妥!郭子儀劉蛟吳剛三人修為高深,乃是國家的股肱之臣,用幾個“將軍”的名號打發了,怎顯我大唐的養士之意?”

李隆基暗忖,朕這不是怕你不痛快,才不敢封他們當大官嗎?怎麼封的小了,你還有意見了?

他疑惑道:“那依忠孝王的意思,這三人該如何封賞呢?”

三爺的唇角微微揚起,意味深長地道:“不如就封郭子儀為汾陽王,吳剛為南越王,劉蛟為飛天王吧。”

“這……”一抹苦意驀地湧上了李隆基的臉龐,他無奈道:“好,就依忠孝王所言。”

當即傳下旨意,郭子儀三人盡皆為王。

然後,薛剛趁機為林衝、虞文俊、徐漢文等人請封。那沒啥說的,郭子儀都能當了王爺,這幾位有功之臣就更有資格稱王了。

於是,徐漢文為英王,虞文俊為宋王,林衝為梁王。

表麵上看來皆大歡喜,李隆基和薛剛一起,乘坐禦輦入城,這場郊迎儀式就算完成。

林衝在長安有家,自然回去和親人團聚。

虞文俊、徐漢文、安祿山和李林甫,則隨著薛剛一起,回到了忠孝王府。

直到現在,虞文俊才問出了心中困惑已久的問題,道:“皇帝最大,不好追究也就算了。但郭子儀三人非但無功反而有過,為何忠孝王還要封賞他們呢?這不會是看在我的麵子上吧?”

“你的麵子?”李林甫嗤笑一聲道:“說句不大中聽的,你真的相信,自己的麵子能值三個王爺的爵位?”

虞文俊也覺得此事完全不可能,疑惑道:“那定國王的意思是?”

李林甫清了清嗓子,擺出了一番長篇大論的架勢,道:“父王此舉可是大有深意。原來郭子儀被封為汾陽王,結果父王一句話,他這爵位就算沒了。今天又是父王一句話,這爵位又回來了。那你覺得,這爵位是李隆基給的呢,還是忠孝王給的呢?”

虞文俊自從七歲開始就在殷合山修道,還真不懂這些官場上的彎彎繞。

他繼續問道:“就算是這爵位是忠孝王給的,又有什麼用?我那妹夫還不是選擇效忠當今天子?”

“當然有用。”李林甫解釋道:“首先,此舉讓大臣們明白,這大唐朝廷,到底是誰做主。其次,郭子儀三人的官得自父王。他們若是再幫著李隆基對付父王,就成了忘恩負義之徒,受天下人的唾罵。”

“不隻如此。”安祿山輕笑著接話道:“如今長安城裏還有四個身份不明地元神修士。郭子儀三人得封王爵,這四人又會怎麼想?李隆基現在,恐怕正愁眉苦臉地給他們解釋呢,哈哈!”

虞文俊微覺不悅,道:“忠孝王這麼算計當今天子,不太好吧?”

安祿山冷哼一生,道:“有什麼不好的?李隆基那廝也沒有對父王客氣啊。你以為他今天誠心認錯了?哪啊!剛才封你為宋王,就是沒安著什麼好心!”

同樣是王爺,也分個三六九等。

比如薛剛的忠孝王,安祿山的勇武王,李林甫的定國王,這都算雜號王爺。

郭子儀的汾陽王,是以地名為號,才是比較正式的封號。

至於虞文俊的宋王,以大國為封號,就更尊貴了。

所以,現在從封號來將,虞文俊、徐漢文和林衝的爵位,是在薛剛之上的。

按照朝廷規矩來講,他們完全沒必要理會薛剛的命令,這是李隆基使的一招離間計。

待安祿山把這番鬥法的內情都解釋清楚之後,虞文俊滿臉苦笑,道;“想不到這一問一答之間,竟然有這麼多彎彎繞,忠勇王你要不解釋,我恐怕一輩子都搞不懂。不管了,不管了,以後我也不多想了,唯忠孝王馬首是瞻就好。”

“你這麼想就對了。”

……

薛剛當然不能料理完李隆基,就去大宛國救金杜瓦。反正他都被關了那麼久了,要出事早就出了。

如今大唐重歸一統,各種事情千頭萬緒。比如歸順的外洲大修士該給何爵位?比如他們手下的官員該如何處置?比如朝廷的勢力,該如何真正深入天下的各個角落?

薛剛的當務之急,還是先把這些事情處理好。

比政務更難處理的是人心。

天下分裂這麼多年了,該如何讓天下百姓重新認為,自己是大唐子民?

禮部尚書葛好古提出了一個建議:重開科舉!

原來大唐自然是科舉取士,可隨著天地異變,修士們的崛起,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就真的百無一用了。

很簡單的道理,比如某個書生做了縣令,有修士不守法度,他能怎麼辦?

派衙役鎮壓?打不過人家。

視而不見?屍位素餐。

所以很久以前,朝廷就把科舉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