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瞎子阿炳”傳奇(1 / 2)

“瞎子阿炳”傳奇

文化

阿炳算得上是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無錫人之一,在無錫市中心寸土寸金的崇安寺商業區,豎立的一尊阿炳的雕像,反映出他在這座城市的地位和聲望。

阿炳雕像頭戴禮帽、佝僂著身子,左手握弦、右手持弓,低著頭,全部注意力都傾注在擱於腰間的二胡上。

整座塑像呈現一種誇張的動態,人們似乎能聽到二胡裏飄出的悲憤之聲。

至於阿炳的容貌,反倒顯得模糊不清。

這應該是多數人心目中的阿炳形象:吃力地生活在社會底層、用二胡控訴黑暗的舊社會,但見過阿炳的多位老街坊均說,雕像不像其本人。

那麼,真實的阿炳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阿炳之謎1:究竟長什麼樣?

近年來,無錫市檔案局、無錫市公安局等部門都在搶救、整理有關阿炳的一切曆史檔案。經過曲折的搜集整理,無錫市公安局搶救出一套阿炳的戶籍檔案資料,其中一份檔案裏,有一張阿炳的黑白照片,這實在讓人驚喜——這張照片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張阿炳的照片。

照片上的阿炳頭戴禮帽,麵容清瘦,留濃密胡子,頗像影像中民國街頭藝人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他的墨鏡,正如故居畫像上所描繪的那樣,這副墨鏡的左鏡很明顯高出右鏡許多。

這張照片出現在1947年“無錫縣國民身份證底冊”上,阿炳和妻子的照片都在其中,其上登記兩人住處是“圖書館路三十四號”,注明阿炳職業是“演奏”。另外一份檔案為1951年所建的戶口登記簿,這一頁檔案顯示阿炳1892年7月9日出生,1950年12月死亡,私塾文化程度,失盲,職業道士。

在同頁登記簿空白處,有人用藍色筆寫有一行字:“華阿炳為全國音樂藝人”,字是繁體字,藍色的墨水區別於原登記簿填寫時所用黑色筆跡,估計是阿炳去世不久,檔案登記人員所留。

根據這份檔案,阿炳離世後不久,妻子董氏也告離世。檔案同時也留下了線索:阿炳還有一個孫女“球娣”,1944年出生。阿炳和妻子逝世後,“球娣”的戶籍從此地遷出。無錫市公安局檔案科工作人員尋找發現,“球娣”現居上海,聯係方式不詳。但她曾在2008年4月接受無錫本土著名作家黑陶的采訪,詳細回憶了她記憶中的“阿炳”。

原來“球娣”是阿炳妻子董氏的孫女,董氏是前夫過世後和阿炳走到一起的。球娣約4歲時,由父親從江陰鄉下送到無錫“親娘公公”(無錫方言,奶奶爺爺)這裏。“公公(阿炳)個子蠻高,用現在的說法有一米七幾。他有小辮子,再盤起來結在頭頂。”球娣回憶說,“公公出去拉琴賣唱的時候,總是由我攙著帶路。我拉好他的衣服,他一邊走一邊拉。公公經常在公園茶館和廣場上賣唱。表演完一段,我就拿著公公的帽子,向周圍看的人收錢。”

阿炳之謎2:為何精通音律?

阿炳故居距離阿炳雕像不遠,位於崇安寺內。進門處,一堵有著700多年曆史的牌坊豎立,這讓整座院落更顯得古色古香。左手邊幾間房子是展廳,介紹阿炳的身世及其非凡的音樂成就。展廳的大門上方懸掛“雷尊殿”三個大字,聽名字便知這是一宗教場所,這讓記者很是奇怪:阿炳為何會在此地長大?

阿炳故居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解釋,阿炳本名華彥鈞,父親華清和正是無錫洞虛宮雷尊殿的住持——當時的崇安寺是一個儒、道、釋三教合一的場所。阿炳是父親和無錫一個秦家的寡婦所生,按道規,華清和不能娶妻。於是,阿炳生下來後便被送到鄉下,直到8歲時,才回到父親的身邊。華清和對外說,這是從老家領養的小道士,而華彥鈞稱呼華清和也不是“父親”,而是一本正經喚作“師父”。

如此身世對於阿炳來說,自然是難以言說的隱痛,母親在他一歲時便離世而去。母愛和家庭感的缺乏,也為阿炳成人之後的不羈生活埋下伏筆。對於華清和而言,和所有的家長一樣,他自是希望“兒子”能夠出人頭地,這個“師父”將一腔父愛都給了華彥鈞,11歲上下教學《三字經》、《百家姓》,練毛筆字等,傾其所有。作為道觀住持,華清和精通道教樂器,卻不希望兒子重走他的老路,但從小耳濡目染的阿炳早已喜歡上吹拉彈唱。無奈之下,華清和轉而嚴格教習,阿炳12歲已能熟練運用各種樂器,16歲便能外出參加齋事,19歲就正式參加道教音樂演奏。因長相俊俏,琴術高超,阿炳被不少人稱作精通音律的“小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