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的“戰爭”
社會
作者:白朝陽 張偉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姚明拒食魚翅的這則公益廣告為人們所熟知。
“拒食魚翅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不久前提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觀點。
大多數中國人都知道魚翅,但許多人並不知道它和鯊魚有何關係。
魚翅,在中國,從來就不隻是一道菜這麼簡單。
2012年6月底,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就明確表示,將發文規定公務接待不得食用魚翅。
有人說,一場關於魚翅的“戰爭”剛剛開始。
富豪的魚翅態度
隻要是公務宴請,河北籍企業家張總一般都會點魚翅。“我自己倒談不上愛吃,但魚翅是個符號性東西,和茅台、鮑魚等一樣,代表著你的誠意,客人一看桌上有這些東西,知道你很重視他,尊重他。這個很重要。”
張總說,自己在魚翅上吃過大虧。有一次在一家熟悉的飯店請某個基層部門的負責人吃飯,飯店經理事前告訴他,新進的一批魚翅質量不是太好,於是就沒點魚翅。酒桌上,頻頻舉杯的張總還專門和大家解釋了一下沒點魚翅的原因,說“大家都是自己人,咱們就不搞這個虛的了”。誰知道,飯局過後,張總的工廠就被停業整頓了一個星期,直接損失幾百萬元。某基層部門的負責人通過中間人給張總帶了句話:誰和你是自己人!
魚翅,從來就不簡單。
魚翅,由鯊魚鰭去除皮肉而製成,是中國傳統奢侈食品之一,始見於《宋會要》,明朝人開始吃魚翅,後來還成了宮廷禦膳。據說,明熹宗朱由校就很喜歡吃由魚翅等製成的“一品窩”。吃魚翅真正流行在清乾隆年間,並在晚清完成了從珍貴食材到奢侈品的演變,遂有“無翅不成席”一說。據載,清末的河道官員每天必吃魚翅,每餐耗費過萬。
香港,素有“魚翅之都”之稱,19世紀中期吃魚翅的風氣便開始形成,上世紀70年代,隨著香港經濟尤其是股市的繁榮,一種奢侈的魚翅吃法——魚翅撈飯開始盛行。有人戲稱,魚翅撈飯的銷量和恒生指數的漲跌直接掛鉤。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繁榮和大陸居民收入的提高,全球魚翅交易量大幅提高。相關國際貿易監測數據顯示:1987年,全世界魚翅交易總量為4907噸;10年後,這一交易數據上升到13614噸,增長近3倍。約有50%~80%的魚翅經香港中轉,大部分進入中國內陸,少部分進入馬來西亞、中國台灣地區、印尼和泰國。
北京魚翅消費:一天一個億
對於許多飯店來說,魚翅是實力的象征。他們會把天九翅(一種高品級魚翅)放在玻璃櫥窗裏,係上紅絲帶,打上射燈,以示酒樓實力雄厚。
北京一家高檔飯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飯店的魚翅湯一碗的價格在299元到350元之間,每碗魚翅湯中大約有魚翅5錢(25克)到8錢(40克)。
山東一家魚翅加工、批發企業的董事長劉先生告訴記者,很多公司在北京地區做過調研,北京是個很好的市場,有可能是國內最大的市場。每天幹魚翅的消費量在5000斤左右。飯店在做魚翅湯等菜品之前,會先將幹魚翅泡開,5000斤幹魚翅相當於1.5萬斤~2萬斤魚翅食材。一碗魚翅湯的價格大多在388元到488元之間,北京某家豪華飯店的魚翅湯,一碗的價格甚至達到了1800元。
按照每天消費1.5萬斤魚翅、每碗魚翅湯中的魚翅含量為30克、每碗售價為400元粗略計算,北京地區每天的魚翅銷售額為1億元,年銷售額365億元。劉先生告訴記者,魚翅的消費群體一般比較高端,主要集中在有錢的商人、官員和明星藝人。“我們就是定位在1%的人群,可以消費得起我們這個產品。”
但近年來,一些高檔餐飲企業對於魚翅的態度開始發生改變。今年1月,山西豪門吉品餐飲集團向太原市民免費發放魚翅湯。公司董事長表示,為保護鯊魚,該企業決定自2012年元旦起放棄魚翅產品,但因庫存太大,銷毀可惜,於是將其免費送給市民品嚐。
近年來,南京、西安、杭州等地都有少數酒店宣布停止魚翅供應。而這種變化,和以姚明拒食魚翅公益廣告為代表的民間環保行動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