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玲先生和我在銀南地區團委一起工作過十二年,之後,組織安排我到銀南行署文化處、銀南地區文聯工作。俊玲先生先後到銀南地區婦聯任副主席、青銅峽市任副市長,後任銀南地區衛生局局長,在一個地區工作,住在同一個家屬院,算來三十個年頭了。我對俊玲先生的工作、為人以及家人還是了解的。俊玲先生在百忙之中寫出了《母親的檔案》這本書。當我接觸該書初稿時,先是一種佩服,俊玲先生工作很忙,愛人又長年有病,需要照料,還要在工作之餘擠時間寫書,她的精神和毅力實在感人。繼而我把該書反複看了幾遍,覺得這是本好書。她寫了她母親的一生,寫到了家人,寫到了鄰裏和父母以及她的同學、親友,並寫了她自己的成長經曆,文筆清新,記述詳細,情節感人。看過之後感覺該書確實是記述她母親一生的一份很好的檔案,真實可信,感人至深。
俊玲先生的母親我見過,那是在1974年俊玲先生從石嘴山調到銀南地區團委工作後,她到吳忠看望女兒,我們見麵的。之後凡是她來銀南地區看望俊玲先生我們都能看到,因為俊玲先生的家就在我們機關的院子裏。有時我們出差到石嘴山,也順便去看看她老人家。她母親待人熱情、性格爽朗、做事利索、通情達理,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看完該書之後,又從中了解了更多她母親的事。母親為了家庭,為了子女,節衣縮食,含辛茹苦,操勞一生;她幫助鄰裏,與鄰裏和睦相處,關心同事,熱情厚道,寬以待人,樂於助人,寧肯自己吃虧;她忘我地工作,一絲不苟,辦事認真,講政策、講原則,入情入理;她心裏裝著家人,裝著子女,裝著鄰裏,裝著同事,裝著工作,唯獨沒有自己。她確實是一位好母親、好居委會幹部、好同誌,她的這些優點,在俊玲先生的身上都能表現出來。我覺得該書值得一讀,有機會接觸這本書的人都應該好好看看,從中定會有所收益。在此,我想借該書出版的機會談點感慨。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再加上“左”的冒進、中蘇關係的破裂、自然災害的影響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中國的家庭、中國的所有的人也同時遭受了太多的苦難、太多的艱辛。俊玲先生的家庭是我國社會發展曆程中的一個縮影。但凡像我們這個年齡的人,雖然每個人的家庭情況不同,但我們的父輩、我們的母親還有我們,都經曆過那個困難時期,看完這本書後都會有同感,都會被拉起我們對那個時代的記憶,都會加倍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每個人的命運都和祖國的命運緊緊地聯係在一起,現在祖國強大,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各項建設事業發展,人民生活幸福是來之不易的,是經過中國幾代人流血犧牲、艱苦奮鬥得來的。國富我富,國貧我貧,這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雖然我們現在再也不像那時我們的母親為沒有米下鍋、沒有錢看病、沒有布做衣而發愁,但我們不能忘記過去,不能忘記那個困難時期和那段困難的生活,要十分珍惜現在的好日子、好生活。要緊跟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為加速建設小康社會,實現我國的現代化,實現我國的長久治安,人民的幸福,社會的和諧發展、科學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寫母親,要讀懂母親。母親是偉大的、無私的。由於幾千年封建思想的影響,中國的母親大多沒有幹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而是在平凡的、煩瑣的工作和生活“小事”中度過一生,而她們的一生肩挑兩副重擔,既要幹好工作,為事業奮鬥,又要勤儉持家、相夫教子,再多的苦集於一身,她們不辭勞苦、迎難而上、默默奉獻;她們把更多的愛傾注在子女身上,她們省吃儉用,節衣縮食,為了子女,她們舍棄了最愛。舍不得吃,舍不得用,舍不得花,有病也舍不得花錢上醫院,為了子女,她們再苦再累都心甘情願。她們給子女的愛從不講任何代價,她們把子女的每一點進步、每一點成績都看得無比重要、無比珍貴,感到無比自豪和滿足。她們心中隻有子女而完全忘了自己的存在。正如俊玲先生寫母親那樣,在她的記憶中,母親為了掙錢養家糊口,給鞋廠納過鞋底,為鄰居做過衣服、織過毛衣等等。而子女們為母親給他們做的結實又合腳的鞋子、合身又好看的花裙子而感到無比幸福,去向別的孩子炫耀。正是母親無私的愛、無私的奉獻,子女們才得以在母親的羽翼下得到庇護,得到哺育,得以茁壯地成長。為了子女母親犧牲了多少歡樂,犧牲了多少愛情,犧牲了多少精力和時間,甚至生命。她們在哺育子女的煎熬中由青絲變成了白發,原來秀美白皙的臉龐被皺紋所覆蓋,卻不要子女的一絲回報,隻要子女們生活的幸福就是她最大的滿足、最大的快樂,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我們作為子女,要理解母親的一片苦心,要繼承和發揚母親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