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與貢獻

米粒之珠

作者:張秀芝

上個世紀20年代末,美國一家小型汽車公司總經理來到福特汽車公司取經,他此行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學習福特汽車公司總裁亨利·福特的人事管理經驗。

經過10天的觀察,他發現,福特的員工在工作時,除了一個人外,幾乎個個都認真自覺,從不遲到早退,似乎根本不用去管理。

第11天早上,這位總經理決定回去。臨走前,他來到福特的辦公室,問道:“您究竟施了什麼魔法,能讓員工這麼盡責地為公司工作?”

“製度,完善的激勵和獎懲製度。”福特看了對方一眼,無比輕鬆地答道。

“嗯。不過,有位帶著78號胸牌的員工,我強烈建議您開除他!”

“為什麼?”

“因為他是個害群之馬,會帶壞其他人的,”總經理解釋道,“根據我的觀察,這10天來,他有3天遲到,2天早退。更加不可饒恕的是,他還經常躲在辦公室裏偷懶——好幾次,當我經過他身邊時,都看到他把雙腿架在桌子上,閉目養神!”

總經理以為亨利·福特在得知此事後,會極為氣憤,可沒想到的是,福特卻說:“他曾創新過一項技術,為公司節省了上百萬美元的投入。我發現,他在思考這項創新技術時,雙腳總是放在桌子上。”

“您的意思是,一個對公司做出過巨大貢獻的人,就能為所欲為,不遵守規章製度?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其他員工是不會信服的。他們也會仿效,跟他一樣變得散漫而懶惰!”總經理並不讚同福特縱容78號員工的理由,有些不滿地反駁道。

“哦,他們當然可以這樣做,但前提是,他們得有和78號一樣的創新本事!”

用一視同仁的規章製度和標準去要求所有人,是最能抹殺掉個性和創造力的做法。區別對待每個人,在無傷大雅的情況下,尊重他們的個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他們的閃光點。

盧敏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