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鐵煥第一次來到聖山之下。這處龍神展顏的聖地,盤駐在巨龍城的正西側,高達三箭,山壁陡峭,雄偉巍峨。傳說第一個龍顏之日時,靈龍正是在聖山之頂的浮雲中向他的子民們展露真顏,整個巨龍城都能目睹到空中那震撼人心的神跡。此後每隔一百年,靈龍都在此地再現,從無缺席。
這座巍峨陡峭的山峰令他敬畏。他深知幾百年來從未有過一位北方僧侶攀登其頂,山峰神聖而又陌生,這更激發了他的動力。
靈龍的肉身為保衛子民們在北疆化為旋龍山脈,因此多年來此地的拳民保持著登山祭拜祝禱的傳統,感激無上龍神做出的巨大犧牲和布施的無量恩德。於是王國的龍君們修建了盤山道路,從浮雲森林的外沿開始上山,長長的登山路繞著聖山,到了接近山頂的地方,山路改成一級一級的花崗石階,一共九百九十九級。由於聖山山勢險峻,開辟不易,工程進行得十分艱難,花費五年時間才得以完工。這些在《聖山紀要》一書中有著極為詳細的記載,因此雖然他從未來過此地,卻還是有相當的了解。
《聖山紀要》描述中,對徒步登山最執著的就是鐵拳寺的僧侶們。寺中所有身體健康的僧侶,不分職位尊卑,如無特殊原因,每天都會徒步登頂一次,以示其堅貞信仰。如果有人無法堅持,累計多次,便會遭到被教寺除名的懲罰。
長期堅持如此,可不是容易的事。鐵煥仰視聖山,不由對鐵拳寺多了一份敬意。適當的敬意能讓接下來的一切更為順利。
鐵拳寺坐落在聖山腳下,在圍繞著聖山的浮雲森林外沿,千年來寺廟經過多次翻修,其規模相當之大,擁有六套大院落,分別是布道院、祝禱院、武拳院、藏經院、永壽院和白衣院,每院各有一名長老主管。
在金剛寺的藏卷中,對這座巨龍的教寺有著詳盡的描述,因此鐵煥對其早有了解。鐵拳寺六大院中,僅有布道院和祝禱院對外開放。這兩院每天都有布道僧宣講執勤,來此聽講和禱告的人絡繹不絕。成為教寺正冊弟子的申請書,就是在祝禱院遞交的。
武拳院是寺內僧侶們習武練拳的場所,嚴禁外人進入。鐵拳寺南部不遠處有一片跨越了長槍河的園林育龍圃,裏麵保存著拳民祖先的遺跡。王廷特許鐵拳寺設育龍團看護。育龍團團長通常也由武拳院的長老兼任。這一代的團長叫做元法,來自冷泉省,四十五歲,身材矮小,其貌不揚,放在人群裏毫不出眾,但他的名頭即使在金堡也廣為人知。
藏經院收藏著曆代大長老書寫的教義和拜龍教的秘傳技藝,以及各種曆史文獻,所錄珍稀,據稱勝於王室。因此這處院落外人極難進入。即使是王室成員包括龍君本人,或者內閣成員,想要進入藏經院,也要通過大長老的批準。當然從三百多年前開始,這應該隻是一個形式上的規定,畢竟鐵拳寺的地位已經遠不如前了。
永壽院是教寺正冊弟子的埋骨之地。正冊弟子死後,肉身在烈火中化為飛灰,儲藏在骨球之中,骨球存放在骨塔之內,靈魂就能通過骨塔升入上層地界。所謂骨球,就是一個底部平實的球形鐵盒。所謂骨塔,是石砌的九層塔,每層都一樣大小,放有九九八十一個骨球,排列成圓形。因此永壽院內都是一座座的石塔。
寺僧們的飲食起居都在白衣院。一般的寺僧有統一的著裝,為白色的交領束腰長袍,袖口收緊,下擺寬鬆,腳穿鑲著一圈黃絲的千層底麻鞋。育龍團的武僧們有些不同,是上衣下裳,上衣也是交領束腰,下裳則是綁腿長褲,綁腿綁上九圈,還是統一的白色。這便是白衣院名稱的由來。寺僧們的作息很有規律,每日月時之後上床歇息,翌日紅時起來。大鍾塔一天十二個時辰準時鳴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