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治懶怠者:中國政治改革將邁出重要一步
本刊關注
作者:張國清
根據國家公務員局網站公布的數據,中國公務員總數呈逐年增長態勢,2011年突破700萬,達到702.1萬,2013年達到717.1萬人,2014年將超過720萬。他們在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務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導性力量。隨著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並實施“四個全麵”戰略布局,廣大公務員將麵臨更強的工作壓力,承擔更多的工作任務。他們總體上工作熱情飽滿,希望努力工作,默默奉獻,為中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施展才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在這支隊伍中,也存在著部分公務員不作為和亂作為的懶政、怠政現象。他們在其位卻不謀其政,阻礙公共部門各項工作的開展,損害著公務員隊伍的聲譽。說重一點,他們就是在誤國殃民,是另一種腐敗。他們成為“害群之馬”,已經到非清除不可的時候了。
懶政怠政的原因
一些公務員隻對上負責;技術性、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崗位難以受到監督;存在“誰都能管又誰都不願意管”的責任空白地帶;隊伍人員固化,“進去不易,出去也難”;為了謀求物質利益不願做沒有私利的事情
懶政怠政非一朝一夕形成,它既涉及當下中國的公務員製度、公務員崗位設置、行政風險等客觀原因,又涉及公務員的專業知識、技能和素質。總的來看,造成懶政怠政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第一,公務員服務對象、工作目的發生了扭曲。在現有公務員製度中,公務員行為存在隻對上負責或主要地隻對上負責的情形,其服務對象、工作目的發生了扭曲。部分公務員在工作中不為民服務,不是去完成人民需要他完成的工作,而是上級委托給他、授權給他和交代給他的任務。對於這些任務是否值得去做,是否應該落實,則取決於他是否想要得到上級的反饋回應,取決於從上級那裏得到的期望預期,取決於上級可能對其做出的評價評估。當他認為他所做的工作,在他的上級看來不是很重要、意義不大時,或者不能給他提供晉升渠道、相應獎賞時,他就喪失了工作的積極性。
公務員的工作本來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他的工作是以人民為服務對象,如果隻是對上負責,有些公務員自己就會認為隻要能讓上級滿意,少幹活或不幹活也理所應當。因為有些公務員的工作缺乏來自人民的直接評估和有效監督,或者人民的評估和監督對公務員的個人發展起不了決定性作用,有些公務員便對群眾的需求熟視無睹,而轉向阿諛奉承上級領導,其工作以得到上級青睞為目的,甚至欺上瞞下,不幹實事,隻要得到上級主管的認可就算成功。公務員工作的對象、工作的目標和他工作要實現的價值產生了錯位,這是造成懶政怠政的關鍵原因之一。
第二,技術性、專業性比較強的公務員工作崗位難以受到監管。公務員的工作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普通崗位,大多數人都能了解崗位的職責和工作;另一種是技術性、專業性比較強的崗位,工作性質相對獨立,工作績效主要依靠公務員的職業道德,外部一時難以監管,縱使公務員工作懈怠或產生工作差錯,也難以很快被人察覺。在這些崗位上的公務員工作怎麼做,做了多少,有沒有在做,主要是依靠其個人自主性和自覺性。這些崗位的性質造成了考評的困難,非專業性公務員很難對他們進行監管和監督,所以,他們是否在真正按照規章製度要求盡職盡力地去完成一項工作,其工作的難度、深度和具體情況等,民眾大多不得而知,難以評估。考評的困難和崗位的獨立性導致一些公務員任憑自己的性子拖遝、懈怠,不及時完成任務,或者胡作非為。由於技術性、專業性強的公務員的不可替代性,即使其上級也無可奈何,對這部分公務員的約束微乎其微。
第三,公務員的職責、權限、義務不明晰,存在交叉重疊,容易產生誰都能管又誰都不願意管的責任空白地帶。目前,部分政府機構設置仍然重疊,崗位職能重複,人員過於臃腫,公務員之間還是沒有劃定清晰的職責範圍,相互之間沒有明晰的權限和義務。由於“多頭管理、多頭負責”,且人多事少,公務員之間相互推諉,互相扯皮,誰都不願意主動去管理、主動去負責。一件事情在誰都可以做的情況下,其結果不是大家都在做,而是大家都不做,都寄希望別人,於是無人去做,事情便一拖再拖,甚至不了了之。這既導致效率低下,也培養了一大批懶惰懈怠的公務員。
第四,公務員隊伍人員固化,考評機製失靈,形成進去不易,出去也難的局麵。“20%的人幹了80%的活,另外80%的人隻幹20%的活”。“鐵飯碗”觀念依然根深蒂固,沒有有效淘汰機製和晉升機製,公務員隊伍是一個隻進不出的半封閉係統,流動性非常低,公務員隊伍基本固化。一方麵,即使發現不稱職、無能的、懶惰的公務員,在現有機製下很難辭退他們;另一方麵,晉升機製不健全,渠道過於狹窄,打擊了公務員的工作積極性。工作是否努力,是否有成效,與其晉升沒有直接掛鉤的關係,得到晉升的往往不是因為其工作努力或工作成績優秀,而是因為許多其他因素,如工作年限、人情關係等,與工作成績或個人才幹關聯度不高。固化的機製,養成了部分公務員消極怠工、拖延的工作狀態和工作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