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輸槍杆子,也輸筆杆子
公務員發展
作者:雪珥
甲午戰爭日本勝利,中國失敗,但中日兩國並沒有馬上進入到仇恨的狀態,這是一個非常怪異的現象。在日本的主動引導下,中日甚至開始進入了長達10年的“蜜月期”。開端是1897年11月,日本參謀次長邀請中國政府派遣軍事代表團去觀摩日軍的演習。到1899年,慈禧太後又派劉學洵攜帶密電碼訪問日本,要與日本皇室建立熱線聯係,探討中日結盟的可能性。
甲午戰爭後,全球有一個輿論趨勢:以德國皇帝和俄國沙皇為代表的歐洲國家,提出了“黃禍論”。他們認為,一個已經西化的日本,率領正在崛起的中國,將會產生比成吉思汗更為可怕的影響。德國皇帝還請人作畫《黃禍圖》,題寫標語:“歐洲各民族聯合起來,保衛你們的信仰和家園。”
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西方列強商量出兵鎮壓,這時候主要的列強除了俄國之外,都沒有足夠的軍隊在這裏。英國人提出來請日本派兵,日本人則回應不出兵。為什麼?因為他們意識到不能繼續刺激西方“黃禍論”,選擇韜光養晦。在德國、俄國多次相邀之後,日本才派出了原來駐紮在廣島的、最精銳的主力師團。進入北京城後,很多史料都記載,八國軍隊當中,日本軍隊的軍紀相對是最為嚴明的。日本軍隊進入北京後,還準備了一件最好的“武器”——幾萬麵寫著“大日本國順民”的日本旗,給家家戶戶發,北京城、包括別的國家的占領區,一夜之間都掛滿了小太陽旗,又做了一次成功的公關。
日俄戰爭臨戰前,日本得到情報,俄國的媒體策略就是發動歐洲的“黃禍論”,日本就派人到歐洲建立了“媒體戰”進攻基地。派去的人叫末鬆謙澄,他就是“高升”號事件中日本外交部法製局的局長,精通英語和德語。日本政府派他到歐洲作為媒體戰的總指揮,並表態將傾全國之力支持他,當時的內閣會議上詳細到討論什麼媒體喜歡什麼東西,這個編輯喜歡什麼,要給他們送多少錢等等。末鬆謙澄的任務,一是確保盟友英國完全明白日本的戰略意圖。英俄不是死敵嗎?日本的說法就是我在阻擋俄國南下。二是要阻止“黃禍論”再次發生。三是保持中國的中立,不能因為中國的親日而刺激西方國家的“黃禍論”。四是在西方宣傳,日本對中國改革的介入及參與,有利於遠東的和平與發展。這當然是胡扯,但他們知道西方喜歡聽什麼東西。經過這樣的精心準備,日俄戰爭中,俄國果然沒有得到期待中的歐洲“白種兄弟”的支持,在日本人成功引導下,輿論走向了對他們有利的一麵。
甲午戰爭中日本人為什麼能夠打敗中國?除去戰場上的爭奪,日本很大程度就得益於宣傳戰、媒體戰,在國家戰略上把媒體宣傳當做投槍、匕首來用。相形之下,當時清政府則太過保守落後,不僅輸在了槍杆子上,也輸在了筆杆子上。重新審視甲午戰爭這段曆史,我們首先應抱有學習的心態。
(摘自《文史參考》)
至少在睡眠世界裏,我和富豪保持同步了。
——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4富豪養生白皮書顯示:中國千萬富豪平均年齡38歲,平均每月出差8天,而假期很少,除國家法定假日,千萬富豪年平均假期7.5天,億萬富豪11天;平均工作日睡眠時間6.2小時,周末睡眠6.9小時。對此,有人如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