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巧撥“迷霧”見“明月”(1 / 2)

巧撥“迷霧”見“明月”

公務員考試

作者:杜兆貴

申論應試,如何閱讀資料並科學合理地運用資料,是困擾廣大考生的一個重要問題。近年來,申論考試命題發生了一些變化,給定資料呈現方式與以前有所不同,提問的方式也更加靈活多變。考生通過資料看到的,更多的是案例、數據、專家談話及資料中個人的工作感悟等,那種運用傳統的方法,從“給定資料”中直接引用某些詞語或句子作為答案的機會越來越少,能力測查也開始側重轉向考生的“領會精神”的能力。這就要求應試者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發現,透過資料的文字表麵看到其本質,隻有這樣,才能撥開資料文字表麵的“迷霧”,找到“明月”,作出符合要求的理想答案。

對照近幾年的試題,申論考試資料的呈現方式與提問方式,歸納起來常見的有以下三種:

一是要求從案例的陳述中找出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如×省試題:“根據‘給定資料7~8’,請你分析張悟本事件折射出哪些現實問題?”這個問題所對應的資料是7~8,其中資料7主要是×××總理有關講話內容,資料8主要講述的是張悟本如何從一個紡織廠的下崗職工,借助有人“包裝”和“炒作”,最後成為一名偽專家、假神醫的,導致不少人對他趨之若鶩,粉絲無數。題目要求找出張的事件中所折射出的社會問題。

再如×試題:“請聯係‘給定資料’提供的雲南麗江‘玉湖水利群體事件’案例,反思為什麼經濟發展了,一些地方非理性群體事件仍會不斷發生?‘玉湖水利群體事件’妥善處置給我們處理複雜問題哪些啟示?”資料中介紹這起事件的起因、過程、處置方法、個人感悟等,整個事件涉及麵廣,人員眾多,題目要求從這個事件的妥善處置中找到工作啟示。

二是要求考生談談個人對資料中涉及到的某個詞語或某句話的理解。這種題目要求中所說的含義或某個句子,它對考生來說往往是陌生的,要求回答的既不是專業術語,也沒有現成的答案,而是要通過對給定資料的閱讀理解,揭示這個詞語在特定的語境中所體現的內容意義。如×試題所陳述的是如何防災減災事件和問題,其中又涉及到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題目要求“根據‘給定材料2’,對專家們所說的‘技防’‘人防’加以解釋”。

再如×省試題資料中先講到我國渤海汙染的嚴重程度,接著又講述了日本瀨戶內海是如何由“天然的魚倉”到後來由於工業的發展,海產品受汙染,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水俁病事件。題目要求考生通過結合這些具體事件,談談對給定資料中的一句話:“海洋的汙染將毀滅魚兒的家園,但讓人類不寒而栗的毀滅絕非僅此而已!”的理解。

三是要求指出資料中某種做法的目的和意義。如×試題的資料中先講述了某礦業公司加大投入,對排土場、尾礦庫采取不同方式開展土地的複墾工作,並取得成效,接著又介紹了河南省整治空心村工作,實現了耕地占補平衡。試題要求:“給定資料中談到了排土場、尾礦庫的綠化,‘空心村’、磚瓦窯場和工礦廢棄地的整治,請概括說明這些做法的目的和意義。”

盡管提問的形式多樣,給定資料紛繁複雜,但在解答時,隻有運用正確的解讀策略,才有可能找到理想的答案,完成題目的答題工作。如何才能正確解讀資料並符合作答要求呢,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入手:

(一)明確題型,重在推斷

傳統的從資料中直接找到所需要的句子或詞語作為答案的題型已不多見,取而代之的是用隱蔽的方式將答案要點意思隱藏,這就要求考生不僅僅是讀懂資料中的字麵內容,更重要的是讀懂材料背後所隱含的意思,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推斷材料中隱含的態度、意圖、傾向和目的,閱讀時主要關注的不是材料“說了什麼”,而是推斷材料“想要表達什麼”。如上述提到的要從張悟本事件歸納出折射的社會問題,在作答時,不能隻局限於事件本身,必須結合資料進行推斷,才能找到所反映的社會問題,如醫療體製問題、監管缺失問題、學術研究脫離社會需要問題、公民缺乏科學精神問題等。明確題型,轉換思路,重在推斷文意,成為答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