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5:史可法抗清與揚州十日
公務員修養
作者:紀連海
走上政途
史可法,河南祥符(現在開封)人。非常好學,有一次進京趕考,因為窮住在一個破廟裏,一邊讀書一邊睡著了,有一篇寫好了的文章放在桌上。當時正好東林黨的著名人物左光鬥也趕到這個廟裏休息。左光鬥看見這個人睡著了,悄悄拿起文章閱讀,不禁愛不釋手,感歎說,我的兒子不少,但都是窩囊廢,將來能接我班的,能繼承我事業的,就這個孩子。他解下自己所穿的皮衣,輕輕蓋在這位年輕人的身上。從寺裏僧人處得知,這個青年名叫史可法。
左光鬥是幹嗎的呢?這次是調到北京主持科舉考試去的。所以他把史可法叫醒,趕緊隨我到北京考試去吧。這一考,史可法當然就考了第一,然後史可法在北京當了官。
後來,左光鬥被閹黨迫害,抓進了大牢。史可法想探監,人家閹黨不幹,最後史可法傾家蕩產,把自己家賣了,換了點銀子去送禮,這才見了一麵。結果見了麵,看到自己的老師由於受了火刑而麵孔焦爛,膝下筋骨也脫露出來,抱著老師痛哭,我不出去了,我替你死。
這個時候左光鬥說,傻孩子,人家正想把我們一網打盡,你不出去我抽你了。當時左光鬥身上有手銬腳鏈,馬上舉起手砸向他,嚇得史可法當時就跑。其實他不是嚇的,是被老師的精神所感動,我必須得出去,忍辱負重。後來左光鬥死了,閹黨黨人也死了,史可法成為了兵部尚書。
到了弘光政權時期,首次商議國策。此時,東林黨內部也有了矛盾。一個說是大舉北伐,一個說是穩住江北,保護江南。主張大舉北伐的有劉宗周、陳子龍,主張我們應該不管南方,他打咱們,咱們也應該打他,先回打北京,再打東北,把滿洲人徹底趕回關外。史可法當時不是這麼想的,他認為我們要保護江南,而守住江南的前提是守住淮河到長江這一塊。結果在討論的時候,劉中周和陳子龍兩個人聽不下去史可法的話,一氣之下辭職了,東林黨內部分成兩派。所以最後閹黨取勝,史可法被派到揚州當督師。
史可法到揚州的時候,多爾袞給他來信招降,史可法馬上就給多爾袞回了一封信,說了兩個意思:第一,對於吳三桂邀請多爾袞率清軍入關替大明的先帝報仇一事表示萬分感謝。第二,我寧死也不能歸順你,不是為了別的,是為了江山社稷。我是大明朝的臣民,要對大明王朝盡忠。你看他還是很矛盾。
這個時候,史可法在南明政權中已是力不從心,被排擠出南京到揚州督師後,根本不能指揮四鎮那些驕兵悍將,因此也無法做出抗清的有效布置。史可法孤身一人守衛揚州,他在回複多爾袞的時候,已經對自己拒絕投降的立場有了深刻的理解——這將是一種生死的選擇。
1645年5月12日,豫親王多鐸進逼揚州,清軍進至距離揚州北邊20裏處下營,史可法當時剛剛從南京渡江回到江北。第二天,5月13日,清軍兵臨城下,史可法馬上調集各鎮人馬保衛揚州。但是誰都沒有來,不但誰都沒有來,還有人在這幾天裏不戰而降。5月14日,四鎮中高傑部提督李本深率領總兵楊承祖等向多鐸投降,還有四鎮總兵劉良佐也投降多鐸。
必死決心
當時,清軍兵臨城下,揚州危在旦夕,後果不難預料。這時候的史可法是極為矛盾的。史可法連續給他的夫人寫了兩封信,一封信寫道:“法死矣。前與夫人有定約,當於泉下相候也。”在他死前四天寫給妻子的第二封信寫道:“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隨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無益,不如早早決斷也。”信中流露出他對現實世界的深深厭惡。他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對時局看得如此清楚。他知道無論是他個人,還是他所尊崇的南明朝廷,很快就要滅亡了。我們可以從信裏看出,史可法當時一定是抱定了必死的信念。但是他這種必死的信念背後有些許的無奈。這個世界生亦無益,南明王朝贏了又如何呢?贏了也是一副破爛江山,活著還不如死了好。正是在這種絕望的情況中,史可法已經默默地準備著他的死。但無論如何,史可法準備即使去死,也不投降。由此他成為中國曆史上最著名的英雄之一。
由於揚州城牆高峻,清軍的攻城大炮還沒有運到之時,多鐸並沒有下令立即進攻。他先後連續寫信五封,派人招降史可法。史可法都是馬上當眾撕毀燒掉,嚴詞拒絕,給多鐸回信:“從來降將無伸膝之日,逃兵無回頸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