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今天的王學圻總說:“要不是陳凱歌,我不會演到現在。”多年的老相識,兩個人越熟,聯係反而不多。“我想得比較多,就怕一聯係吧,人家覺得你要找戲拍。”對王學圻來說,22年後再合作,有點像一場考試。他希望陳凱歌看到自己的長進,他甚至把它當作演藝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機會。
而陳凱歌在看完《梅蘭芳》的成片後對王學圻說:你的時代到了!他說:“學圻,你等待這麼多年,這輩子就是為了等到這個角色。”而演完十三燕之後很多人問王學圻,這二十多年你幹嗎去了,“其實就像我剛才說的,有人用‘爆紅’來形容我,其實我可不是一夜成名。十三燕這個角色,給誰誰都得憋勁。每年就那幾部戲,多少演員想演?但如果沒有這麼多年的積累,沒有我人生中的那些坎坎坷坷,我演不出十三燕的蒼涼。”
但王學圻沒接觸過京劇,心裏沒譜。2007年大年初四,61歲的的王學圻到京劇名家李舒先生家裏拜師。從跑圓場、整雲手、甩髯口開始,練了4個多月。學耍刀,要不斷地轉圈,他頭暈了,轉兩圈實在難受得不行,就扶著牆歇會兒。耍刀的時候,刀背磕在眉骨上,腫起核桃大的包,王學圻跟老師說:“腫了好,省得沒記性。”開拍後,第一個鏡頭拍了37遍。他曾向陳凱歌提出,最好能備一個京劇替身,導演答應了。等拍完之後,陳凱歌才告訴他:“其實我根本就沒準備給你找替身。”
後來的《搜索》是兩個人第六次合作,王學圻本來給人的印象似乎是老派和嚴肅的,這次卻要扮演一個大老板,上流社會的人精,圓滑,瀟灑,氣勢逼人。最開始他的壓力依舊很大,不了解這種人的生活,也是第一次演都市戲。
“琢磨戲不是件容易的事,角色又不能告訴你他到底是怎麼樣的,得靠自己去揣摩,跟開密碼箱一樣,一格格地找,找對了就開了,找不對永遠打不開。有人說你現在演得真好,其實不是我演得好,是我本來年紀也大了,有閱曆就有感受力。”10年前,一個住在對門的團裏演員到王學圻家串門,看到陽台窗戶上擺了很多獎杯,驚訝地說王老師您得了這麼多獎呀?王學圻自嘲地說你住對門都不知道我得這麼多獎,普通觀眾誰能知道,這個獎就是自己看的,添點鼓勵、添點成就感而已。但他曾經心裏最期待的獎,還是現在這樣的,來自別人的承認。
不要奢求好萊塢
拍《鋼鐵俠3》,對於王學圻來說就像是一次留學,算不得代表作,卻打開了眼界,他也把這個經曆稱作“串戲”。先是DMG 娛樂傳媒董事長肖文閣打來電話說,“有個好萊塢電影裏的中國人角色,你來拍個照,看看什麼樣兒”,當天晚上又給他發去一段戲。“怎麼回事,還要試戲啊?”王學圻的第一反應是看在朋友麵子上試試吧。“戲多戲少無所謂,不能三拳兩腳把我打死,不能侮辱我,不能有損中國人的形象。”DMG告訴他,是演一個救命的人物,王學圻也就應允了。結果試戲時過去一看,陣勢拉得挺大,機器全擺開了,很多美國人在那兒。兩天之後,王學圻得到通知,他獲得了吳醫生這個角色。“與好萊塢的合同簽了這麼厚一摞,我不認識英文,不知道哪個是賣身契。”王學圻雙手比劃著開始講述他的好萊塢之旅。在王學圻辦赴美工作簽證時,一個美國議員還寫了一封推薦信,大意是:“如果不盡快把王學圻的手續辦好,影響了拍攝,就會導致我們中國市場(收入減少),會直接導致我們數百工人的失業。”
《鋼鐵俠3》的劇組規模很大,但現場十分安靜,一切都井井有條,“你們可能覺得我在倉庫,其實那是拍攝現場,”王學圻說。國內片場,從燈光到攝影到劇務都是吆喝著說話,“可是在那邊,所有人都很低聲。
偌大個棚,黑壓壓的,拍的時候不知道,拍完一亮燈,哎呦,這麼多人在看!”拍第一場戲,因為場記的“action”說得太輕,他甚至沒有聽見,直到看見小羅伯特·唐尼在對麵使勁衝他擠眼睛,他才意識到全場都在等他,戲已經開拍了。
不過電影在國內上映之後,人們才發現,吳醫生僅有三場戲份,王學圻去了好萊塢打了一趟醬油。但他卻看得很平淡,不過是串戲,隻不過這次串到了好萊塢。“感受體驗一次。”王學圻的語氣很輕鬆,就好像是在國內的劇組跑跑場子幫朋友客串幾場戲一樣。
而且新奇和興奮不能消彌心理上的距離,“終究隔著一層,”王學圻把這看作一次難得的經曆,卻完全沒有將今後的演藝道路與好萊塢掛上鉤,“美國電影圈有他們的一個世界,我不了解。多少華人、亞洲人到了美國,都是嚐試一下而已。”到了洛杉磯,一下飛機,機場工作人員聽說這是《鋼鐵俠3》的演員,馬上就指著他說“功夫,功夫”。“全世界對中國電影的印象,就是功夫。成龍去美國演動作片可以,但是周潤發那麼好的演員,去了那麼多年,發展也很難。”好萊塢的確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值得中國演員前赴後繼,但王學圻依舊看得清,“中國演員要真正觸及到人家的文化中去,那是不可能的。誰也沒法理解誰,文化背景這東西差異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