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潤色鴻業,典麗宏贍
——張說《起義堂頌》及《右羽林大將軍王公神道碑》
姚崇與張說同為唐玄宗開元時期的著名宰相,兩人才智相當,而姚崇略勝一籌,常相侵淩,張說銜之頗深。二人相惜,亦相忌也。然而無論如何,姚、張二人始終以道義相期。開元九年(721年),姚崇病重,擔心自己不久於人世,遂告誡子孫說:宰相張說曾經與我不和睦,可能會記恨。然而,我的生平,當由張說來撰寫神道碑,才能夠名實相符,而且符合我的身份、名望,亦可以借其宏文而流芳百世。張丞相少年時奢侈,喜歡珍寶,“吾身歿之後,以吾嚐同僚,當來吊”,你們將我平生所收集的珍寶陳列出來,請其觀賞,如其喜歡,就奉送給張丞相,並請其撰寫神道碑。碑文一旦寫成之後,立即鐫刻到石碑上,並且把碑文上奏皇帝。張丞相推料事情比我遲緩,幾天之後,他會後悔為我寫碑文,必然會索要碑文,你們請他觀看已經鐫刻好的石碑,張丞相就沒有辦法了。果然,姚崇死後,張說前來吊唁,姚氏諸子按姚崇所說,準備了大量的珍寶,贈送給張說,並請其撰寫姚崇神道碑。張說很爽快地答應了,“不數日文成,敘述該詳,時為極筆”,其略曰:“八柱承天,高明之位列;四時成歲,亭毒之功存。”幾天之後,張說果然派人來索要碑文,“以為詞未周密,欲重為刪改”。姚氏諸子領著使者去看已經刻好的石碑,說:已經刻上石碑了,而且已經將碑文上奏了皇帝,不能再更改了。使者複命,張說“悔恨拊膺,曰:‘死姚崇猶能算生張說,吾今知才之不及也遠矣。”(《太平廣記》卷一七〇引《明皇雜錄》上)可見,張說在當時文才之盛及社會聲望之高。張說在當時擅寫文章,號稱“大手筆”,名重當世,公卿士大夫死後如能得到張說撰寫碑文,皆深以為榮,且蓋棺論定,大都能成為生平行事、品性的定評,而影響於一時。
張說
張說(667-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郡望範陽(今河北涿縣),乃洛陽人。大周革命,武則天臨朝稱製,開科取士,招納賢才,四方之士應製者萬餘人。武則天親臨東都洛陽城南門,主持考試,張說對策為天下第一。武則天以為近古以來,未有甲科,乃屈張說為第二等。張說對策的警句曰:“昔三監玩常,有司既糾之以猛;今四罪鹹服,陛下宜計之以寬。”謂武則天大周革命之前,各級官員有忽於職守的不良習氣,應該以威猛之刑來糾正之;而今政局穩定,應該以寬和之政來統合人心。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針對武則天時的暴政,提出寬猛相濟、以寬和之政來實行仁政的方針,因而深得武則天的賞識。武則天拜張說為太子校書,命令尚書省將對策文謄寫若幹份,“頒示朝集及蕃客等,以光大國得賢之美”。(《大唐新語》卷八)張說初入仕,則深得武則天賞識,獲得巨大的聲譽。
張說仕途雖亦經曆挫折,但出將入相,榮耀一生。張說任太子侍讀時,深得時為太子的李隆基的信任,並協助平定了太平公主之亂;又曾兩次拜將,統領重兵,巡行邊塞,平定叛亂,三次拜宰相,總攝國政;而且張說文才卓著,詩文兼擅,推掖後進,推行文治,對開元盛世的形成,厥功甚偉。《舊唐書·張說傳》對其一生有高度的評價:
始玄宗在東宮,說已蒙禮遇,及太平用事,儲位頗危,說獨排其黨,請太子監國,深謀密畫,竟清內難,遂為開元宗臣。前後三秉大政,掌文學之任凡三十年。為文俊麗,用思精密,朝廷大手筆,皆特承中旨撰述,天下詞人,鹹諷誦之。尤長於碑文、墓誌,當代無能及者。喜延納後進,善用己長,引文儒之士,佐佑王化,當承平歲久,誌在粉飾盛時。其封泰山,祠脽上(後土),謁五陵,開集賢,修太宗之政,皆說為倡首。而又敦義氣,重然諾,於君臣朋友之際,大義甚篤。
張說重視文化、文學,並將其作為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元十年,張說拜朔方軍大使,巡行邊塞。而唐玄宗巡幸並州(今山西太原),張說建議:太原是唐高祖李淵起兵而建立大唐帝國的龍興之地,玄宗巡幸太原,“振威耀武,並建碑紀德,以申永思之意”,還京都長安時,也應該順路去脽上後土祭祀,自從漢武帝祭後土之後,“此禮久闕,曆代莫能行之。原陛下紹斯墜典,以為三農祈穀,此誠萬姓之福也”。在太原,玄宗瞻仰了李淵起兵的“起義堂”,頗有感慨,張說因而作有《起義堂頌》,以追懷先烈之豐功偉績,張揚國家之盛。序文之開篇則以堯舜以天下相禪讓,惟有德者居之,所謂“垂道德而統運,依清虛而立法”,大唐受天命而締造,而“並州起義堂者,皇天造帝之初,高祖誓眾之地”。而大唐之所以起義,乃由於隋朝失德,國亂無家,賢才淪落,“惟宮室陂池之好,惟沈湎暴慢是保,上帝不歆,黎人鹹戚”,而且窮兵黷武,煬帝巡幸江南,致使民生凋敝,流血塗於野草,“黔首囂然,方將無訴”。值此黎民倒懸、生死存亡之際,“我高祖感之,乃龍躍晉水,鳳翔太原,百神前驅,萬姓來奔。開鹹陽,入天門,用湯武之兵,靜新室(王莽)之亂,遵唐虞之典,承太王之基,率百官,受終於文祖”,因而締造大唐。瞻仰起義堂,而認識到大唐之所以締造:“非天私我有唐,惟天祐於積德;非唐求於人庶,惟人懷於累仁。”——乃大唐以仁德恩澤,而百姓歸附。“當此之時,太宗內啟聖謀,外行專斷,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駕英雄而為奧主,一區域而定大業。”因為積仁德,方可立國久遠,所謂“修德以降命,奉命以造邦,源濬者流長,根深者葉茂。”並以周朝為例,周之先祖積仁德恩澤,致使享國綿長。而此次玄宗皇帝親祀起義堂,其意義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