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個生物學家的美麗夢想(1 / 3)

一個生物學家的美麗夢想

真言

作者:陳鵬

不久前,在暨南大學一個簡樸而優雅的小會議室內,77歲的林劍教授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

林教授精神矍鑠,柔和慈祥,頭發花白但紅光滿麵。這位中國權威的生物學家,至今仍活躍在科研一線,他結合自己半個多世紀的基因生物工程專業理論和實踐,提出源於基因技術的生物美容理念,即通過對人自身固有的活性分子進行修補或激活,從而達到用“自身的物質來美化自身”的效果,並由此研究生產出全新的美容產品——生物美容微肽係列修護產品。

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突破和創新呢?對此,林劍教授微笑著,娓娓而談。

研發燒燙傷藥物受啟發

1959年美國科學家在動物內髒和外分泌腺中發現了表皮生長因子(EGF),EGF能促進上皮組織和成纖維細胞的生長和繁殖,可激活衰老細胞的生命活力,增強分泌透明質酸和糖蛋白的能力、滋潤和營養皮膚,達到嫩膚護膚作用。

這種用於化妝品可以使皮膚由衰老變回年輕的事實得到了科學界的肯定。

但是由於提取和活性保存技術的限製,早期的產量非常小,全世界年提取量隻有幾千克,僅能用於臨床燒傷及大麵積皮膚潰瘍疾病的治療,每克售價約200萬美元,根本不能普遍推廣。

90年代末,生物學家對EGF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通過基因工程技術,配合現代化的微生物發酵技術,突破了EGF的工業化生產工藝,使得EGF在皮膚一般性損傷、曬傷修複方麵的商業應用成為了現實。

上個世紀80年代,林教授參與生長因子研究,這是國家“八五”重點項目,一共研究了10年,從“八五”到“九五”,到這個時候國家和企業對項目的支持資金超過千萬。到1996年,“基因重組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rbFGF)治療燒燙傷研究”項目研究獲突破。當時這個項目成果是一種戰備藥,對燒燙傷、槍傷很有效。為此,林劍教授榮獲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重大科技成果獎和先進個人稱號,受到江澤民、胡錦濤等國家領導人接見。

這個本來是藥品的項目,怎麼會延伸到化妝品中來的呢?

林教授接著介紹說,他們在做實驗的時候發現這個產品有幾個特點:第一促進皮下毛細血管的發育,第二對膠原纖維有促進生長的作用,皮膚有彈性也就是因為有了膠原纖維,第三促進表皮細胞的生長。有些人皮膚粗糙就是因為他的角質層長時間不會脫落。人的皮膚就象瓦片一樣,是一層一層疊起來的,隻有疊得很整齊、很完整的時候對光的反射才好,人的皮膚才開始有光澤。角質層脫落得越快,人的皮膚就越嫩。

他說,這個藥品正好能夠促進皮下細胞的分裂。研究組曾經找一位香港的女生做實驗,她的皮膚並不好,後來這位女生用完後效果不錯就多次向我們要,皮膚也變得好看了。就此,林教授就覺得這個產品核心技術可以用到化妝品上。那個時候因為沒有專門找人開發這個化妝品,但是已經強烈意識到了這一點。另一方麵,課題組的主要精力還都是放在對藥物的研究上麵,因為這是國家的項目,要準時完成的。

“那時我們暨南大學生物工程研究所人也不多,也就十來個人,都把精力放在藥物的研究上。”林教授說,研究化妝品的事,因當時條件不具體,就放下了。

燙傷藥理吻合“換膚”

“真金是埋不住的”。

林教授說,九十年代末的時候有一個機會。那個時候社會上女性中盛行一種叫做“換膚”的化妝概念,是用果酸剝離角質層到達美白的效果,但是這種做法的結果很糟糕,因為剝離之後皮膚裏麵的肉很嫩,女孩子一到兩個星期都不能見太陽,而之後隻要遇到強光就會出現黑斑或潰瘍,對皮膚損失很大。做了“換膚”的女孩子急需一種產品來修補,市場需要很大。這時,就有一個不是很大的企業找到了我,消費者由於“換膚”損傷了皮膚,正好碰上我們正在研究的這個對口“修補”產品。我們當時就給這家企業提供了幾套藥品,幾天之後反饋說,皮膚修複效果顯著。後來這家公司用我們的這個產品賺了不少錢。

林教授說,當時這個藥品在醫療機構已經應用很廣泛了,皮膚科也是將這種藥作為燒燙傷的常用藥,後來又經過這家公司的銷售,就這樣在社會上打開了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