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孔門中以文學著稱的弟子
還原孔子的教學生活
作者:李如密
【摘 要】子夏是孔門私學中“文學”科的傑出弟子。孔子對子夏的教育體現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藝術:一是孔門問對,孔子對子夏的個別化教學藝術;二是孔子對子夏的數度告誡與發展預測;三是孔子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全麵培養子夏的文學才能。此外,子夏與同門弟子之間的相互切磋也富有教育價值。
【關鍵詞】子夏;孔子;教學藝術;告誡;預測;切磋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34-05
【作者簡介】李如密,南京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江蘇南京,210097)教授,教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學論、教學藝術論的研究。
在孔門弟子中,子夏出身清寒而個性獨立。所謂“諸侯之驕我者,吾不為臣;大夫之驕我者,吾不複見”(《荀子·大略》)。他從學於孔子時,年輕聰穎、勇武勤學、擅長“發明”、專注文學。孔子在教育子夏時,與這位高足弟子深入對話、教學相長,甚至發出“起予者商也”的由衷讚歎。我們在今天解讀孔子對子夏的教學藝術,重塑子夏的曆史形象,實在是一件有趣而有益的事情。本文謹就此做些探討,以求教於方家。
一、子夏的生活史、形象及成就
子夏出身寒門。《說苑·雜言》載:“商之為人也,甚短於財。”《初學記》載:“子夏家貧,徒有四壁。”《荀子·大略》載:“子夏家貧,衣若縣鶉。”據《正字通》解:“鶉尾特禿,若衣之短結;故凡敝衣曰衣若懸鶉。”這是說他因為家裏貧窮,衣服破爛得像懸掛著的鵪鶉。
子夏到孔門受業較晚,為孔子晚年弟子。
子夏性格勇敢、孤傲、規模狹隘、交友慎重。[1]
子夏以“文學”著稱。《論語·先進》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遊,子夏。”東漢徐防說:“《詩》、《書》、《禮》、《樂》,定自孔子;發明章句,始於子夏。”(《後漢書》卷四十四《徐防傳》)子夏“發明章句”,則可以更具體地說明他在傳經中的獨特貢獻。
子夏曾兩次出仕:一次是任衛國行人,一次是任魯國莒父宰。
子夏晚年講學於西河,為魏文侯師。從學者有300多人。據《史記·儒林傳》載:“如田子方、段於木、吳起、禽滑厘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
子夏老年喪子,因悲傷過度致雙目失明。
子夏得享長壽。據《溫縣卜氏家譜》記載,子夏卒於公元前400年,享年107歲。另有享年101歲和87歲之說。他的教育生涯,即使從其為孔子守喪期滿之年(公元前476年)算起,也長達六七十年。[2]子夏為傳播儒學和發展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二、孔門問對:孔子對子夏的個別化教學藝術
子夏是孔門弟子中擅長發揮老師所教的弟子,他與孔子進行的師生對話水平是很高的,所以孔子稱讚他“起予者商也”。這一點上與顏淵有同有異,顏淵雖然在“退而省其私”時“亦足以發”,但卻限於“自發”,所以孔子並不滿意,認為顏淵對自己“無所助益”,因為那樣終究算不上真正意義的教學相長。
1.問詩得禮,教學相長
《論語·八佾》載:子夏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受到孔子稱讚的弟子很多,但被稱作“起予者”的卻隻限於子夏一人。子夏問了一句“詩”:“‘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孔子對答了一句“畫”:“繪事後素。”以“畫”答“詩”,看似答非所問,卻充滿語言和思維的張力,正是孔子“由此及彼”啟發教學的高明藝術。子夏也非常機靈,緊接著老師的話繼續發揮,聯想得更加遠大,說:“那麼,是不是禮在仁之後呢?”這是一次由“詩”“畫”之小到“禮”“仁”之大的思維飛躍,比孔子的由“詩”到“畫”的思維跨度要大得多,子夏出彩的“臨場發揮”可能超出孔子當時的意料,所以讓孔子格外興奮,情不自禁地稱讚:“卜商啊,你真是能啟發我的人。現在可以同你討論《詩》了。”
2.侍居論禮,八問八答
《禮記·孔子閑居》中記載了“孔子閑居,子夏侍”,這正是弟子問學和孔子因材施教的好機會,師生由此展開一場八輪次的問答對話。為便於直觀了解和對比分析,特將此次師生長篇對話的相關內容表解如下:
如果從教學論視角來分析,此次“侍居教學”具有以下特點:其一,因是孔子“閑居”,又因為隻有子夏在“侍”,氛圍輕鬆而親切,所以師生間的對話得以充分展開。這是在《論語》中難得見到的。其二,所涉及的問題有“民之父母”、“五至”、“三無”、“五起”、“三無私”等,從回答的從容、詳細和周密來看,孔子對這些問題是深思熟慮的。其三,子夏由《詩》中句子延伸開來,問到禮的許多問題,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地向孔子討教,十分好學。孔子論禮,不僅語句精煉、整齊,而且還不時引《詩》為證,增加了教學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其四,當孔子給予問題的解答時,子夏也如醍醐灌頂般地讚歎不已:“言則大矣!美矣!盛矣!”言語之間流露出對老師的敬仰和對於禮的重視。其五,子夏的發問語多為“敢問……,如何斯可謂……?”“敢問何謂……?”“敢問何如斯可謂……?”等,表明其態度非常謙恭、誠懇。其六,此次侍居教學的效果很好:子夏蹶然而起,負牆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
3.巧用譬喻,妙論君道
《屍子·君治》載:子曰:“商,汝知君之為君乎?”子夏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子曰:“商知之矣。日在井中,不能燭遠;目在足下,不可以視近,雖明何益?故君之有國也,如天之有日,居不高,則不明;視不尊,則不遠。”孔子與子夏探討為君之道,子夏將君民關係比作魚水關係,受到了孔子的肯定:“商知之矣。”孔子繼而也使用“日在井中”和“天之有日”來做比喻,進一步闡述為君的道理。子夏與孔子師生之間心有靈犀、相談甚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