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課程到課堂:保持適度的饑餓感(1 / 2)

從課程到課堂:保持適度的饑餓感

觀點參考

作者:張忠豔

【摘 要】輕度的饑餓感有利於人體的健康,學習也有饑餓感,本文從營養學的角度講述了課程的設計、設置以及應該如何滿足學生內在生長的需求;從課堂上教與學方式的變革入手,闡述了如何讓學生保持適度的饑餓感:講究色香味形的教學,凸顯探究樂趣的學習,聚餐式小組合作製度,擁有自由的閑暇時間。

【關鍵詞】饑餓感;課程;探究;閑暇

【中圖分類號】G4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70-02

【作者簡介】張忠豔,江蘇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學(江蘇徐州,221003)。

中醫認為“過飽傷人,餓治百病”,一個人沒有饑餓感就要生病了,一個病人沒有饑餓感就要死了。旺盛的饑餓感是求生的先決條件,而輕度的饑餓感則有利於人體的健康。何謂饑餓感呢?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饑餓感主要是由於血液中血糖濃度降低造成的;從生理學上來說,饑餓感一旦來臨,肌體就會處於積極探求狀態,從而促使人的大腦活躍起來。

那麼,學習的饑餓感是什麼呢?它是指人對學習始終充滿著興趣和欲望,始終保持一顆充滿激情、充滿好奇、積極創造的心。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缺失學習的饑餓感,原因主要是教師、家長填鴨式的教育方式。為應對各種考試,老師上課“滿堂灌”,下課“題海戰”;家長呢,唯恐孩子“吃不飽”,又在校外報了各種各樣的輔導班。“老師為考而教,家長為考而輔,學生為考而學”的功利性教育往往忽略了孩子成長的內在需求,從而導致過猶不及、事與願違的結果。

德國醫生內特爾認為,在智力培養中,過多給予、被動刺激往往造成集中、飽和狀態,會使孩子出現求知活動中的“厭食症”,即對求知缺乏興趣,求知欲減弱,從而妨礙智力活動的發展。因此,給學生適度的饑餓感,是教育者應把握的教育原則與教育藝術。

如何讓學生保持適度的饑餓感呢?筆者認為,真正的教育應從生命的發展規律出發。首先,我們應該關注吃什麼的問題;其次,是解決怎麼吃,也就是要從課程與課堂的建設與變革入手給予學生成長的必需品,讓其保持學習的饑餓感,同時賦予學生追求自我需要的權利,激發學生探究周圍世界的熱望。

保持適度的饑餓感,不能饑不擇食,也不能憑喜好局限於一種或幾種食物,而要講究營養的全麵與均衡。課程內容的設置,就好比學生成長所需的各種營養物質。

早在2500年前,我國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並創設了學生成長必需的六藝課程,內容包括五禮、六樂、五射、五禦、六書、九數,其中書、數為小藝,係初級課程;禮、樂、射、禦為大藝,係高級課程。教者根據學生的年齡大小和課程深淺循序推進。可以說,課程內容的設計與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生成長、發展所要的營養物質。當曆史的篇章翻到21世紀的今天,適應學生成長需求的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在實踐中得以豐富和完善。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後,一些中小學為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進行了大膽的嚐試與變革,實行了走班製。

課程的設置、重構與變革解決了學生成長中吃什麼的問題,而把吃的過程變成一種享受同樣非常重要和必要。因為食物在腸道的消化過程,同時也受大腦神經係統的調節,愉悅的飲食過程可以使營養吸收得更加充分。保持良好的食欲,使人處於適度的饑餓狀態,意味著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滿自覺學習的動力和活力。打破傳統桎梏,變革課堂教與學的模式,是保持學習饑餓感的有力保障。

1.講究色香味形的教學可保持適度的饑餓感

課堂教學與“烹飪”藝術有眾多相通之處,教學不應該是一道難以下咽和消化的菜肴,而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成為珍饈美味。通俗地講,就是要講究色、香、味、形。如果一道菜肴沒有看相,又聞而無味,食同嚼蠟,很難想象它能喚醒人的饑餓感;同理,如果課堂上老師一味地照本宣科,沒有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和知識需求,沒有考慮多樣性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也沒有利用語音、語調、掌聲、歌聲、笑聲來調節和修飾,更沒有用一些競賽、遊戲、展示、互動等環節來激發學生智慧的靈光,那這樣的課堂勢必一潭死水,自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