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學校文化視域下的儀式教育(1 / 1)

學校文化視域下的儀式教育

觀點參考

作者:胡丹

【關鍵詞】學校;文化;儀式

【中圖分類號】G4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19-0075-01

最初對“儀式”留下難忘印象的,是林海音先生自傳體小說《城南舊事》中的那場畢業典禮。新建的大禮堂裏,坐滿了人。畢業生坐在前八排,小英子坐在最前一排的中間位子上。小英子唱了五年的驪歌,現在輪到同學們唱給他們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

小英子哭了,畢業生都哭了。

這樣的畢業典禮,可以稱之為“儀式”。在這一極具儀式意義的場景中,小英子隱約地體會到長大是一種對自己、對他人的勇氣和承擔。

儀式擺脫日常生活的平庸瑣碎,崇尚莊嚴,傳遞價值,進而讓我們內心煥發出特定的精神信念。倘若一個學校有了諸多莊嚴的儀式,會使師生所經曆的看似普通的事件,被賦予一種特別的意義,觸及每個人的心靈,學校也由此有了自己文化上的根基,有了自己的價值傳承基礎。所以,在學校文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要關注儀式教育,通過儀式營造出神聖莊嚴的氛圍,用內涵豐富的活動、意義深遠的慶典,給學生留下一段段刻骨銘心的記憶……

一、日常儀式溫潤心靈。所謂日常儀式,就是將學生的日常校園生活中有意義的事件,通過雅致的儀式一一呈現出來。美好的清晨,校門口師生互致問候;上課鈴聲響起,教室裏所有學生起立鞠躬向老師行問候禮;升旗儀式上,升旗手、護旗手穿著整齊,邁著莊嚴的步伐護送國旗來到旗杆前……一個個溫暖的細節締造出瞬間的美麗,對學生精神和靈魂產生一種無聲的感染,溫潤心靈,隨後沉澱為真善美的基因。堅持這些看似平淡普通、每天都在發生的日常儀式性的行為,就會培養出學生的“持久儀式感”,推動他們良好習慣的養成,從行為文化走向精神文化,成為學校文化核心價值的生動表達。

二、成長儀式潤澤生命。成長儀式標誌著一個生命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轉變。學校舉行的每一個成長儀式既要契合學生的心理渴求,又要用感性的手段賦予儀式積極的意義。通過成長儀式建立起學生和歲月更迭間的聯係,讓學生更有意識地去感覺生命中的特殊時刻,珍惜成長過程中當下的幸福,從而獲得導向,為生命灌輸能量和靈性。隆重的入學儀式,神聖的入隊儀式,感人的畢業儀式……學生在莊重的儀式中產生對文化、對知識的敬畏和向往,朦朧中感受“人”的豐富內涵,他們心靈將受到長久而深遠的影響。這些成長儀式成為凝聚人心、提升智慧、激勵學生生命成長的契機,成為感召、震撼學生心靈的學校文化符號。關乎美好、感恩、意義和珍惜。學生沉浸在這種用心營造的氛圍中時,會相互感染, 喚起內心的神聖感,煥發生命的無窮活力。

三、節日儀式濡染文化。在農曆的天空下,我們擁有很多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節日;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進程中,我們創造了很多適合兒童的校本節日。這些節日散落在學生日常的校園生活中,我們讓學生與它們邂逅,沉浸其中,獲得文化的濡染。朦朦朧朧間,學生能夠感受到優秀、優雅,不斷找尋美麗的精神家園。傳統的中秋賞月、重陽登高;校本的讀書節、科技節等,我們用盛大的啟動儀式拉開這些節日的序幕,用美妙的閉幕儀式滋養學生的心靈,既有意思,又有意義。學生們在一個個關乎節日的儀式課程熏染中逐漸豐盈而深邃。

每一所學校都應基於自身的發展願景形成屬於自己的獨特的儀式文化。學生們在這樣豐富的儀式裏成長,會烙上屬於這所學校個性的印記,既擁有美好的情感,又豐厚自我的精神世界,在不動聲色間獲得生命成長不竭的動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東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