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麵博客
作者:李婷 等
60歲的王石,神采奕奕,皮膚被曬成古銅色。這位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的董事長,被稱為中國房產行業的“教父”。
2010年“萬科”銷售過千億,並沒有改變王石倔強與爭勝的雄心。雖然他似乎已經“放手”萬科的日常經營,但骨子裏的氣質仍引領這家中國住宅地產開發龍頭在過去10年,以“深圳速度”向上、再向上,又如“墾荒牛”一般穩健、再穩健。
北京時間2月24日上午8點,正在美國遊學的王石在哈佛大學發表了他淡出萬科後的第一次講話,談到他當初如何毅然辭去公務員隻身一人創業,如何在企業轉型時選擇放棄股權,如何帶領萬科走上房地產行業……從個人到企業,到社會的責任,“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王石發言主題是“人生的第三座峰”,也就是寓意在攀過“創業”(把萬科打造成了中國房產界的航母)和“生活追求”(勇登珠穆朗瑪峰)之後,王石正續寫他的第三篇章—遊學。
王石在發言中透露,遊學最主要的原因是學習如何在新的經濟市場變化下,帶領萬科這樣的傳統企業迎接新的挑戰。王石還稱,自己到現在還會在心裏算,作為董事長,他在2011年能“掙”多少。據悉,遊學哈佛的王石每天學習英語的時間至少有6小時。至於萬科在業務上的事宜,“公司的頭頭有事隨時都會向他彙報”。
人生就是麵對一個又一個十字路口做出選擇,一旦做錯就可能再也回不來。做企業何嚐不是如此。作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龍頭,萬科能夠取得今天的行業地位,其實是件極其不易的事情。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萬科也曾經麵臨著無數的抉擇機會,在一連串不斷需要權衡、取舍的決定中,股權改革、股份轉讓引入大股東、做減法、從產業多元化到專注於民用地產、處理客戶關係……隻要一次稍有不慎就會陷入危機,但王石讓萬科的每一次抉擇,都指向了正確的方向。
有人說,王石是中國企業家中的“異類”。和王石同代的成功企業家大多有一個相似的特質—衝勁強、敢進取,有機會要上,沒有機會,創造機會也要上。而與其他人的“豪邁”相比,王石可稱得上謹慎甚至是保守。
王石不是老板,僅僅是一位職業經理人。在他那一代的企業家和創業者中,沒有自己創業而不當老板的,王石是惟一的例外。
1988年,萬科在國內率先進行股權改革,王石完全可以將大量的股權歸於自己名下,但他把大部分股份給了深圳特區發展公司,集體以職工持股會名義拿了大約30%股份,個人當時僅拿了兩三萬元買了一點股票,連總市值的0.1%都不到。1998年,萬科最大股東轉讓股權,他依然有機會實現MBO(管理層收購),但他又一次選擇了拒絕。
多年來,“拒當老板”這個謎團並沒有完全揭開,王石的好友、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在《野蠻生長》一書中,對此曾給出了兩種最接近真相的解釋。
一是萬科走的是國企改製的路子,受到體製限製;同時王石一直在想,名和利隻能取其一,在中國得利很危險,若不甘寂寞,那就取名舍利。另外一個解釋是當時有很多老人和王石一起創業,如果他要當老板,那些人也要鬧事,萬科有可能因此而分崩離析;而他選擇了職業經理人的定位,就不存在合夥人的問題。
無論基於哪種解釋,都能夠清楚地看出,王石和同時代企業家最大的區別在於“看待自身的心態”。他似乎總以一種“弱者”的姿態在思考和看待經營企業的問題,以至於所有行棋的路數都是追求穩妥。
對此,馮侖的評價是:“王石不是理論很係統的人,但他是經驗和直覺非常好的人。經驗和直覺之所以非常好,主要是因為他的價值觀很好,他的心態很好,同樣經曆過的事情,放在他的價值觀下檢視,得出的判斷跟別人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