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麵博客
作者:沈威風 等
任正非,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創辦人、總裁。十餘年軍旅生涯,43歲借款2萬元創業。在他的領導下,華為成為中國高科技企業成長的領先者,並探索出有中國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的商業模式和管理體係,成功地由“活下去”到“走出去”再到“走上去”。
在一手打造華為的同時,他還不斷地與中國企業界分享著他的思考。《華為基本法》被認為是其個人哲學的體現,《華為的紅旗能打多久》《華為的冬天》《北國之春》《華為的核心價值觀》《在理性與平和中發展》等都已成為許多中國企業的管理讀本。
二十多年來,他低調如一。去年,關於華為接班人的問題一度讓他成為媒體爆炒的熱點,在扔下一句“華為又不是朝鮮,不會走家族模式”之後,他再次陷入緘默。今年,華為多位高管紛紛在新浪開通了微博,而裏麵仍然沒有他的名字。
神秘,是外界送給他的一個頻率最高的詞彙,但顯然不是他的全部。
故事的開始方式很深圳。1988年,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一個做程控交換機產品的朋友讓剛從部隊轉業的任正非幫他賣些設備。任正非以2.4萬元資本注冊了深圳華為公司,成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擬交換機的代理。憑借特區一些信息方麵的優勢,從香港進口產品到內地,以賺取差價—這是最常見的商業模式。對於身處深圳的公司而言,背靠香港就是最大的優勢,至於是代理交換機還是代理飼料,都是一樣的。更何況任正非本人也是通信技術的門外漢,他的爺爺是一個做火腿的,父母是普通教師,他在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的專業是暖供,十幾年的軍旅生涯可能使他成為中國比較早用上電話的人,卻遠不足以令他對這個產業有深入了解。
有時候事情就是這樣,天上掉下一塊東西,人們覺得隻要是餡餅就已經喜出望外了,實際上天上掉下的是塊金子。43歲拉起旗幟單幹的任正非,在這個時候突然表現出了他的商業天才。在賣設備的過程中,他看到了中國電信對程控交換機的渴望,同時他也看到整個市場被跨國公司所把持。當時國內使用的幾乎所有的通訊設備都依賴進口,民族企業在其中完全沒有立足之地,任正非決定要自己開始做研發。
任正非後來解釋自己早期的這一次轉型的原因時說:“外國人到中國是為賺錢來的,他們不會把核心技術教給中國人。而指望我們引進、引進、再引進,企業始終也沒能獨立。以市場換技術,市場丟光了,卻沒有哪樣技術被真正掌握。企業最核心的競爭力,其實就是技術。”軍人出身的任正非似乎天生具有比一般人更加強烈的愛國熱情和保衛領土的敏感與決心,當他認識到“技術是企業的根本”之後,便從此和“代理商”這個身份告別,踏上了企業家的道路。
1991年9月,華為租下了深圳寶安縣蠔業村工業大廈三樓,最初有50多人,開始研製程控交換機。這裏既是生產車間、庫房,又是廚房和臥室。十幾張床挨著牆邊排開,床不夠,用泡沫板上加床墊代替。所有人吃住都在裏麵,不管是領導還是員工,做得累了就睡一會兒,醒來再接著幹。這是創業公司所常見的景象,隻不過後來在華為成為了傳統,被稱為“床墊文化”,直到華為漂洋過海與國外公司直接競爭的時候,華為的員工在歐洲也打起地鋪,令外國企業歎為觀止。
從此,華為像一匹來自深圳的狼,撲進了這個正在高歌猛進的行業。事實上,最初抓住交換機機遇的不僅僅是華為,當時通信製造領域勢頭較為強勁的還有巨龍通信、大唐電信和中興通訊,不過它們全都是國有企業。華為能夠異軍突起,如果當時讓任正非來總結原因,他一定會說是因為華為身上的“狼性”文化—敏銳的嗅覺,不屈不撓、奮不顧身的進攻精神與群體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