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現場
作者:柳劍詔
3月1日,衛生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聯合發布公告稱,自5月1日起,禁止在麵粉生產中添加食品添加劑過氧化苯甲酰、過氧化鈣,即俗稱的麵粉增白劑。消息一出,眾人皆叫好。殊不知,在這一禁令發布背後,是政協委員馮平等人長達3年的努力。
“你們家吃不吃含增白劑的麵粉?”“不吃。”這是去年10月衛生部部長陳竺調研麵粉增白劑的問題時和一家小型麵粉廠廠長之間的對話,曾經提案建議禁用麵粉增白劑的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馮平也受陳竺部長邀請參加了這次河北之行。在這次調研兩個月之後,衛生部開始對禁用麵粉增白劑公開征求意見。
從首次向政協提交提案,到寫下反映情況的“萬言書”,從兩次給衛生部長寫信,到接受衛生部長邀請共同調研……自2008年首次向政協提交禁用麵粉增白劑的提案開始,馮平等人3年來一直在為推動麵粉增白劑禁令的出台而努力。
3月1日,隨著七部委的一紙公告,麵粉增白劑的禁令最終塵埃落定,而委員們的那份提案也在這一刻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當晚,有網友發微博,感謝所有曾經關注這一問題的人們,文中特別提到:感謝全國政協委員馮平。而被感謝的馮平委員在接受采訪時也欣慰地一笑:“我今年不用再為這個問題提交提案了。”
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馮平和其他9名全國政協委員聯名提出了“盡快出台新的《小麥粉》國家標準”的提案,目的其實是想推動新的《小麥粉》國家標準出台,以規範行業,推動麵粉工業的發展。建議是否允許添加增白劑應當尊重消費者的選擇,作出符合百姓意願的決定。
“我最開始是在2007年注意到禁用麵粉增白劑的問題,當時在網上看到了糧科院楊萬生高工發表的《強烈呼籲有關部門盡快禁止在麵粉中使用過氧化苯甲酰》的文章,但因為這不是我的專業,所以開始並沒有太在意。”馮平說。
“後來別的同誌在擬定麵粉相關標準時請我提意見,我才注意到小麥粉的國家標準是1986年製定的,過了20年,這個標準已經嚴重滯後了。”馮平說,根據了解,自2003年起,新的《小麥粉》國家標準經過多次反複討論和修改,已於2006年形成報批稿,但因新標準在“小麥粉添加劑”一節中建議取消使用“過氧化苯甲酰”、“過氧化鈣”,政府部門分歧較大,遲遲未獲批準。
馮平了解到,2001年10月,中國糧食行業協會、中國糧油學會就曾聯合國內65家大型麵粉加工企業聯名呼籲禁止使用麵粉增白劑。2006年5月的一份消費者調查結果顯示,87%的被調查者不願意接受添加過氧化苯甲酰、過氧化鈣等增白劑的小麥粉。2007年,70家大型麵粉加工企業再次聯合呼籲禁止使用麵粉增白劑。
馮平認為,主食品的“消費強製性”和終端產品(饅頭、大餅、濕麵條等)絕大部分無包裝銷售,造成了目前上至官員下至百姓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迫吃下了增白劑。這是對消費者權益的損害,不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
於是,在他的提案中,建議盡快出台新的《小麥粉》國家標準,在是否允許添加增白劑的問題上應尊重消費者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選擇,作出符合百姓意願的決定。
提案上交後,國家標準委和國家質檢總局先後對馮平的提案給出了初步的辦理結果,但由於馮平和提案辦理單位的意見並不一致,最終馮平給這兩個部門的回複都是“辦理結果有待商榷”。隨後,馮平寫下了一份被媒體稱為“萬言書”的“情況說明”,建議政協對現階段是否允許在麵粉等食品中使用增白劑的問題組織專題調研。
“我最初把這個問題想簡單了,以為隻要提出來了,很快就能解決。”馮平說。但是,事情並非他預想的,在國家標準委2008年5月對提案的初步回複中稱,有關部門的分歧依然存在,反對禁用的理由包括我國新發布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允許過氧化苯甲酰做處理劑在小麥粉中使用,而美國、日本等國也允許使用,有關部門擔心禁用過氧化苯甲酰可能引發國際貿易摩擦等。
回複中還提出了“對添加化學增白劑的小麥粉及其製品進行強製標識”的意見,馮平認為這對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可操作性不強。“饅頭、麵條的消費者大多是在校學生和企業職工。生產者為降低成本,原料主要采自批發、農貿市場,不可能要求集體單位和主食餐廚的饅頭包裝後進行標識,有無增白劑市民難以知情,尤其在農村和小城鎮,監管難度更大。”
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馮平對初步辦理結果的回複是“辦理結果有待商榷”。此後,馮平和提案辦理單位—國家標準委進行了3次郵件溝通,2008年7月28日,相關部門為此召開了協調會,但還是未能達成統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