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現場
作者:楊梅菊 郭一娜
一場國際會議在中國的變形究竟如何完成,而所謂“官辦國際會議”的背後,到底又隱藏著怎樣的潛規則?為此,我們先後走訪資深國際會議組織者和業內知情人士,希望可以一窺在華國際會議那些不得不說的秘密。
“會議用餐以自助餐為主,可安排一次冷餐宴請,不再另外安排迎送宴請。”(摘自《關於嚴格控製在華舉辦國際會議的通知》,下同)
在財政部、外交部聯合發出《關於嚴格控製在華舉辦國際會議的通知》中,餐飲一項赫然在列,且規定極為詳細。事實上,這一細則所針對的,正是在華國際會議餐飲中的嚴重浪費現象。
說起浪費,在會展行業浸淫26年的中國國際科技會議中心會議總監武少源直指餐飲:“僅僅餐飲一項,就占了一場會議總支出的將近50%。”這一點,讓曾到澳大利亞開會連吃5天三明治的武少源十分感慨,“你在北京,去任何一家酒店說我要吃三明治,它給你做嗎?”據調查,目前無論是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還是國家會議中心,都有餐飲消費最低100元的標準,統一配送的盒飯則高達80元。有趣的是,任何參會人員不準攜帶中心以外的食品入內,“我要吃麥當勞,那你不許進”。而會議期間的茶歇飲品,“2000年的時候,一杯茶一杯咖啡一個人是8塊錢,後來漲到10塊錢,現在最低都是30塊錢”。
一方麵是主辦方無意識浪費,一方麵是酒店客觀造成的浪費,“但是你也沒辦法賴酒店,無論是國家會議中心還是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這些都是企業行為,它要還本付息,就必須把費用定得很高”。
事實上,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後,國內多數城市開始大興土木,“國際會議中心”紛紛大規模興建,星級酒店更是如雨後春筍。而高成本建築的高密度出現,更是為此後官辦國際會議身價一路飆升埋下伏筆。以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為例,1990年開業之後,用了12年才把本還完。而近些年紅紅火火的國家會議中心呢?武少源算了一筆賬:成本是17個億,每年7%的利息,按10年還清,那麼每年光本息就將近3個億,另外每年“開辦費”、“尺碼費”,又得1.5個億,這樣下來一年能打平至少得4.5個億.“國家會議中心一共就400多間客房,4萬平米的展場,加上幾個會場,你幹什麼能一年掙4.5個億?可不最後都壓到餐飲上了,嗎?”而據透露,去年一年,國家會議中心僅餐飲就淨賺1個億。
“會議經費由我方全額負擔或由與會各方分擔的,應統一按照會議標準製定經費預算,我方負擔的經費應納入部門預算管理。”
任何一場國際會議的操辦,都離不開錢。一場官辦國際會議的召開,必須先有財政撥款。按照常理,會議召開之前的預算報批便十分關鍵,理應丁是丁,卯是卯,來不得半分含糊。但事實正好相反—國際會議的預算報批,經常令人感到莫名其妙。據曾參加一些會展項目資金評審的武少源介紹說,他經常接到一個會議的報批單,一共就百十來人,卻跟政府伸手要近200萬經費預算,“一個人兩萬塊錢,你幹什麼使啊?”在武少源看來,不靠譜的預算賬單太多了,基本上那些以“發展基金/資金”命名的,都有小九九。比如說,本是開國際會議,卻申請購入大批固定資產,例如買10台計算機,10台打印機、2台攝像機,甚至高檔用車都在預算之列……“買那麼多固定資產的理由是什麼?”“會議要留照片、留資料啊,再說我們還要開第二屆呢。”
事實上,據業內人士透露,那些能夠被稱為“國際會議”的預算,基本都是如此,100人的中小型規模會議,申請100萬~200萬預算並不稀奇,隻要是能掛上會議兩個字,身價立刻就能翻番。“反正就是變著法子要唄,就是拿到了就花,拿不到拉倒,都是這麼個心理。”這位知情人士說。尤其是地方政府,常常是一張預算單糊裏糊塗、驢唇不對馬嘴,但有的時候就是能批,因為都是“戴帽”來的,“這是誰誰的會,誰誰要出席的,你必須得給,可不就得給麼?”而按照規定,即使是地方國際會議資金的審批也要先報財政局,但是問題來了,“如果我的省長或者我的市長要開國際會議,省長市長批了,財政局和財政廳,他敢卡嗎?所以這種事情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