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夫妻店的內部鬥爭(1 / 3)

財富市場

作者:張育群

被視為中國新富階層代言人的潘石屹、張欣夫婦,連同他們締造的SOHO商業地產帝國,到了一個非常時刻。

2010年12月,SOHO中國主管品牌推廣的副總裁許洋辭職,這是一年來該公司離職的第四位管理層人士。之前,主管銷售的運營總裁蘇鑫、主管工程的高級副總裁李虹、執行董事兼財務總裁王少劍及公司秘書魏偉峰等人先後辭職。這些跟隨老潘征戰多年的舊部退出,幾近宣告了SOHO中國絕對領袖潘石屹本人的淡出。但在潘、張二人各種秀的掩護下,這一切並不被公眾所注意。

與此同時,一場SOHO內部的“斷腕”變革已在張欣的策動下進展過半:2010年1月,旨在幫助客戶出租物業的售後服務部門—租務部一次性裁掉100人,租務業務從此全部交給中介代理。半年後,SOHO中國的核心部門銷售部大幅裁員,近200人的團隊裁至100人;未幾,運營9年、SOHO中國最為顯性的品牌產品《SOHO小報》停刊。銷售、租務、推廣這三者正是潘石屹過去著力經營,並以此讓SOHO脫穎而出的核心所在。

“今天的SOHO中國與過去的SOHO中國已經截然不同了,”一位SOHO高層抱怨在“夫妻店”底下做事的艱難,“管理風格周期性的兩極輪替,讓人疲於適從,很多變動都是潘、張矛盾放大後的衍生效應。”

SOHO奉行地道的扁平化管理方式,潘、張之外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大多是程序性和事務性的。即使位高如副總裁,亦被業內人士戲稱為潘、張二人的“大秘書”。這讓潘、張二人與公司正常運轉之間缺乏足夠好的防火牆。在某種程度上,SOHO的走向依賴於兩人關係的微妙變化。

潘石屹與張欣在北京的第一次見麵(1994年)暗喻了二人此後十幾年的命運軌跡。潘石屹穿著紫紅色西裝,花領帶,白皮鞋,戴眼鏡,頭發有點禿。他未出過國,一句英語不會說,濃重的甘肅天水口音經常讓人聽不懂。而張欣這位高盛的年輕分析師則是拉著行李箱,生活在飛機上的華爾街精英。

即使如此,在兩個人認識的第四天,潘就向張求婚了。潘石屹的朋友陽光100董事長易小迪評價潘具有令人驚訝的直覺和滲透到骨子裏的求快風格,這次也不例外。事實證明張欣不但成為潘的妻子,也是其最重要的生意合作夥伴。但差異才是兩人的最真實注腳。

潘石屹將自己的成功歸結為對經驗與機會主義的踐行。“我一切的學習和判斷都來自跟別人的聊天。”2009年初,潘石屹曾向記者透露,他跟一位建築商聊天獲得北京實際開工量的信息,由此倒推房產價格走向。他熱衷於跟他的那些煤老板客戶“餐敘”,推介項目的同時,把控中國新富階層的心理。這種風格亦讓他懂得與中國各階層打交道的全部技巧—即使那些煤炭富豪也熱衷於充當潘石屹的粉絲,爭相與其合影留念。

這位從甘肅天水貧困山區走出來的成功者還顯示出一些市井智慧。10年前的一次推廣活動上,因為抽獎導致現場混亂不堪,所有人都很懊惱,潘石屹卻將其視為聚集人氣的好辦法。此後,SOHO舉辦活動總是製造出人滿為患、現場嘈雜甚至有點混亂的氣氛。

張欣早年家境與潘石屹類似,但留學英國,並在華爾街任職的經曆讓其與潘的風格迥異。一位身邊的人曾形容張欣是“會講中國話的外國人”。不夠標準、不夠流程化的事情她就認為不好。張欣亦以她的直脾氣著稱,即使接受外媒采訪,如話不投機,她也會立刻沉默以對。

迄今為止,潘張二人有過三次交鋒。

第一次潘石屹完勝。1997年,潘石屹開發其第一個樓盤現代城,但隻有千萬級資金的他無力支撐這個47萬平方米的項目。張欣希望引入大資金,一舉奠定其中國內地太古地產的地位。而潘則堅持小快靈、邊賣邊開發的滾動模式。兩人為此發生激烈爭吵,一度到了分手邊緣。但此後張引進大資金多次碰壁而無果。多年後她親口承認,國外的基金地產模式並不適合中國。

張欣在這次交鋒中徹底回到家庭,直至生下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後複出。此時兩人達成了類似Prada夫妻檔的合作模式。潘石屹負責一切與錢有關的事務,包括拿地、銷售與推廣;張欣則負責建築設計。這次交鋒的最大成果,其一是奠定SOHO以後最重要的基因,快速和分散銷售的模式;其二,在此之後,SOHO中國幾乎百分百地與潘石屹個人的品牌對等起來。

在一次談及為何突出潘石屹而不是自己時,張欣評價說,她的丈夫是從貧困山區走出來的,而且現在也保持了謙遜的態度和旺盛的鬥誌,這是所有人樂於談論的。事實的確如此,潘在公眾中的知名度足以與最火的明星分庭抗禮;他也有意滿足新興的年青一代找尋偶像的心理,凸現光彩照人的生活方式——出書、做慈善、代言廣告,還主演了一部票房慘淡、名為《阿司匹林》的電影。很多人開始將潘看成中國的特朗普(美國最具知名度的房地產商,善於作秀,諳熟自我宣傳之道)。去除這些光環,潘石屹是一個嗅覺異常敏銳的商人,在判斷一個項目的價值和如何賣出產品方麵極具天賦——SOHO一直是整個房地產行業最會賺錢(淨利潤最高)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