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茅台價格飛漲之謎(1 / 1)

社會廣場

作者:黎廣 楊宛

早在唐、宋兩代,赤水河畔所產的大曲酒就已成為朝廷貢品。時至清朝,茅台鎮已村村有作坊,獨步天下的醬香型工藝也已成型。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獎,成為世界名酒。1949年10月開國大典當晚,周恩來總理選定茅台酒作為共和國的“開國喜酒”。1952年,在全國首屆酒類評選會上,茅台一舉奪魁,後被指定為國宴招待外賓的專用酒,成為新中國的“國酒”。

茅台酒特供的曆史也由此開始。解放初期,茅台酒廠的年產量僅75噸,隻有軍隊和省級以上部門才有資格獲得特供酒。1978年後,茅台酒廠在國家的支持下進入良性發展階段,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產品供不應求,茅台酒被稱為“液體黃金”,喝茅台也由此成為身份和權勢的象征。特殊的發展曆史、特殊的“國酒”地位,導致了今日茅台酒“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心態。從2005年開始,茅台的產量日益跟不上市場需求,供需關係的失衡客觀上帶來了漲價的壓力。進入2010年下半年後,市場上的茅台酒開始頻繁漲價,貴州茅台集團幾次頒布的“限價令”也形同虛設。

按目前市場價格計算,釀造一斤茅台酒所需的5斤糧食,總價不超過10元。茅台價格的上漲原因,更多地指向了供應緊張。茅台酒的生產工藝,決定了當年的產量與銷量無關,而是有5年左右的儲存期限。在這其中,茅台酒廠還被指故意“控貨”提價,故意製造供不應求的局麵。此外,由於茅台獨特的銷售方式,這有限的產量,流入市場零售的更少。有經銷商曾向記者表示,真的茅台酒60%要供給部隊,20%供給貴州省政府和國宴專用,流入市場的也就2000多噸。

經常接觸茅台酒消費者的李葉青認為:“對於想辦事的人來說,能拿出真的茅台酒就能顯示出一定的實力,所以茅台酒的價值,有時候和市場價格是沒有關係的,它有時候是一種身份的象征。”

茅台的價格確實因為政府和部隊的青睞而逐漸提高。李葉青長期在部隊和茅台酒廠之間聯係,“當時部隊對茅台的需求量很大,茅台也專門為部隊等其他機關做了很多特供酒的標簽,這些標簽的隱形含義,也暗中推高了茅台的知名度和價格”。

此外,由於我國的經濟環境和消費者的心理也發生了變化,喝酒隻喝貴的,不喝對的。於是茅台就順勢而為,價格在幾年間一路飆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