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娛歡場
作者:張敬偉
相聲表演藝術家薑昆透露,他已卸任中國曲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職務,新職務是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秘書長。他表示,已經報名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並要將巴黎中國曲藝節推展下去。他說:“相聲藝術三代傳承很明顯,侯寶林先生之後是馬季先生,我是第三代,而且蹦蹦跳跳很活躍。所以我看到立法後就抓緊報名了。”
這些年,相聲界的折騰真不少。侯大師去世後,相聲界已無大師。至馬季、侯耀文再逝之後,消逝的不僅是侯家兩代人同馬季的曆史恩怨,也使中國相聲界更為寂寞。此外,還有侯家內訌的財產之爭。李文華逝去,則有人認為“帶走了相聲界最後的庫存”。
當然,相聲界活躍的還有薑昆,但是他近年來破了嗓子不說,留下的隻有“蹦蹦跳跳很活躍”的折騰了。前些年,他發起的是“中華相聲百年展覽”,在展覽上薑昆“掏空”了他將近30年的珍藏:侯寶林的大褂兒、劉寶瑞的扇子,還有馬季的手稿,他要搞的是相聲博物館。後來,又同非主流但很熱火的德雲社打開了口水仗。現在又要充當相聲“申遺”的傳承人,儼然以侯、馬正統嫡傳自居。這種自我擺譜的折騰注定會引來社會非議。
相聲走入窮途末路早就是娛樂界的共識。這種尷尬,一是多元化娛樂時代的倒逼使然,在多維自主互動的大眾娛樂情境下,看兩個人白話逗樂的相聲顯然不能激活公眾的娛樂神經。二是相聲界的不爭氣所致。以薑昆而論,這些年奉獻給觀眾多少經典段子?以德雲社而言,“社主”郭德綱不是被虛假廣告纏身,就是弟子集體出走,要麼就是陷入鬥毆風波,其社會評價幾乎全是負麵。德雲社出走的何雲偉、李菁終於登上兔年春晚舞台,但社會反響不過爾爾。可見,無論是薑昆自詡的相聲正統還是德雲社的相聲旁門,除了多了負麵談資的娛樂消遣,其主業帶來的大眾娛樂價值可謂聊勝於無。三是相聲難逃門派窠臼,無論是侯大師、馬季和薑昆的傳承抑或郭德綱的德雲社血統,都是師傅徒弟徒子徒孫傳幫帶,在市場經濟語境下,這種傳統的幫派傳承必然導致利益上的齟齬。說白了,薑昆看似很文化很主流的以“申遺”傳承人自居,還是功利之心在作怪。
先是相聲博物館,又來相聲“申遺”,從薑昆這兩項頗具行為藝術的操作中,隱約讓人窺到相聲的悲戚宿命—這種傳統的大眾娛樂形式已經垂垂老矣,隻有走進博物館和變成遺產的份兒。猶記2008年的“兩會”期間,薑昆暗指郭德綱“低俗”,郭德綱則嘲弄薑昆“薑郎才盡”。這兩位主流與非主流相聲界的大佬互掐,似乎都“一語成讖”—郭德綱果然一度成為“低俗”的典型,薑昆把相聲變成古董不就是“薑郎才盡”嗎?
侯大師彌留之際曾言:“侯寶林,沒了。你們要努力啊,不努力怎麼行?”再看當今相聲界,為這門傳統藝術努力的有幾許,有的隻是黨同伐異和兄弟鬩牆,或者就是功利至上製造負麵新聞。想當年,在侯寶林、常寶霆、羅榮壽、孫玉奎、全常保等相聲名家的努力下,把“耍貧嘴”的相聲改良成登上大雅之堂的大眾藝術。現如今,自詡的相聲領軍人物有把相聲退化為“耍貧嘴”、玩低俗的玩意兒。
什麼“非遺”,看似宏大敘事的文化味兒,其實隻能讓人唏噓非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