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諸葛亮的腦子裏了解到,二十年前的那人許諾給他一個“贏得戰爭的契機。”
我想,這交易一定是不可能實現的,就如同當年那人用同樣的辦法讓呂布去死一般。
給你一個極具誘惑力的交易,但你永遠達不到條件,那麼交易就不可能達成,這種方法真是無恥之極。
幽藍色的電路線依然存在著,我感覺自己的頭腦前所未有的清晰,情緒的影響被降到了一個極低的程度,我按照諸葛亮的記憶,很輕鬆的找到了陣眼,然後將之破壞。
呂布的危險解除了,我便開始翻閱在場眾人的記憶。
諸葛亮的記憶很清晰,他很明確自己在做什麼,就是殺掉死而複生的呂布,以及將我擒拿下來,完成和那人的承諾,得到“贏得戰爭的契機”。
趙雲的記憶很簡單,無非是征戰,再征戰,他是個武癡,從來都沒有考慮過什麼陰謀詭計。
讓我感興趣的是劉禪的記憶。
這個小胖子今年大概十三歲的樣子,和司馬召差不多大,可已經當上了皇帝。
演義小說真的很誤人,那裏麵把劉禪完全說成了一個傻子,世人都以為他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庸主,更有甚者稱之為“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
其實這些話都是後人編出來的,後人隻看三國演義,卻不看三國誌,羅老爺子寫三國的時候加了大量自己的情緒在裏麵,好看是好看了,卻也把這些人物歪曲的不成樣子,後人自然也跟著羅老爺子的情緒走了。
我記憶中的劉禪並不是一個傻子,相反他很聰明,他若是生在盛世,就一定會成為一個賢德的君王,可他偏偏生在天下動亂的三國。
劉禪的才能是從一個鐵一般的事實上看出來的:他在位41年,是三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然而其中隻有11年是諸葛亮輔助的時間,剩下的30年全都是劉禪自己扛過去的,在那個年代能讓一個最弱小的勢力在夾縫中生存30年之久,說他是一個庸人恐怕是沒人相信的。
劉禪對諸葛亮的感情很複雜。
他想得到諸葛亮的承認,但諸葛亮卻不喜歡他,一直對他冷眼看待,甚至臨死時還不忘寫《出師表》來管教他,而《出師表》中的語氣和態度,完全是一個嚴厲苛責的父親在教育自己不孝的兒子。
劉禪不孝嗎?不,他很孝順,“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所有事都按照諸葛亮所說的來做,並“以父事之。”
我曾強烈懷疑過劉禪並不是劉備的產物,當年劉禪的母親生他之前曾多次在外陷入險境,最後甚至深陷曹軍大營,受關羽搭救才逃了出來。
然而,曹操最喜……這是路人皆知的事情。
如果這種說法成立,那麼諸葛亮對劉禪的厭惡就很好理解了。
諸葛亮死之後,劉禪立即有了兩個大動作,一是立即停止北伐,二是廢除丞相製度,這兩個做法雷厲風行,很快就把朝政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不過這是後話了,現在的劉禪也還隻是一個鬱鬱寡歡的小胖子而已,他心裏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聆聽諸葛亮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