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楊貴妃複忤旨,被送歸私第。戶部郎中吉溫因宦官言於玄宗說:貴妃婦人,見識不遠,違忤聖上之心,但不該送歸私第,使聞於外,應召回宮中。吉溫蓋欲借此攀附楊貴妃。玄宗聽後,亦自悔所為,遂派中使賜以禦膳。貴妃麵對使者涕泣而言:妾罪當死,皇上幸不殺而使妾歸家。現在要永離宮庭,再不得相見,金玉珍寶,都是皇帝所賜,不足為獻,惟頭發是父母所給,敢以此證明妾之誠心。於是剪發一撮,使獻給玄宗。玄宗見後,立即派高力士召貴妃還宮。從此寵待益深。
五月,玄宗賜安祿山東平郡王爵。八月一日,又以安祿山兼河北道采訪處置使。
朔方節度使張齊丘因克扣士卒軍糧,引起不滿,軍士怒打判官。兵馬使郭子儀以身捍齊丘,齊丘始免遭毆打。八月七日;齊丘被貶為濟陰(今山東定陶西南)太守。朝廷以河西節度使安思順權知朔方節度事。
十月,恒州真定才子甄乾入京趕考明算、明經兩科,次年正月禮部考過、定完名次後送中書門下詳複,待下製書後再放榜,以防錄取不公。
天寶十年二月,甄乾兩榜高中的消息傳回恒州真定,甄府上下同慶三日大宴賓客,士紳鄉鄰爭相來訪道賀。
唐朝科舉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
唐初科舉製度多沿用隋朝科舉製度,科舉為隋朝初創,在經過明清兩代完善之後,後世人看來就顯得粗糙了。
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隻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
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隻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隻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
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甄乾考得是明算和明經兩科,難度不大,二九年紀中舉實為平常。但甄府重視的並非明經科,而是不起眼的明算科,其中的原因自然要從祖輩說起。
甄府是恒州、定州世家大族、書香門第,尤為醫學、算學兩科突出。
甄權,唐朝名醫.甄氏一生著述頗多,繪有《明堂人形圖》一卷;撰有《針經鈔》三卷、《針方》、《脈訣賦》各一卷,《藥性論》四卷。這些著作均已亡佚,其部分內容可見於《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對後世有一定影響。尤其是甄氏的《明堂人形圖》在當時流傳廣泛,唐代名醫孫思邈即根據其所繪圖形重新繪製修訂為“人體經絡俞穴彩圖”(已佚)。
甄立言,甄權之弟,甄權同以醫術享譽當時。立言醫術嫻熟,精通本草,善治寄生蟲病。著有《本草音義》七卷、《本草藥性》三卷、《本草集錄》二卷、《古今錄驗方》五十卷,均己散佚,部分佚文尚可在《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中見到。他的《古今錄驗方》如《外台秘要》所引進“消渴小便至甜”是中國有類糖尿病的最早記載。
甄鸞,南北朝時代的數學家。主要著作有《五曹算經》、《甄鸞算術》、《周天和年曆》、《曆術》、《七曜術算》、《七曜本起曆》、《笑道論、》《帝王世錄》、《王道圭合撰》等書。曾注釋《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孫子算經》、《夏侯陽算經》、《張邱建算經》、《數術記遺》等數學著作。甄鸞是中國數學史上首位係統研究軍事數學的學者。甄鸞精通天文曆法,曾編《天和曆》,天和元年頒行,使用長達十八年。清阮元《疇人傳》中盛讚其“為學精思,富於論撰,誠數學之大家”。
甄乾這次能高中明算科,也算是繼承了祖輩的衣缽,甄府上下如何不歡喜雀躍。
同年三月授職從九品下,返鄉祭祖,入城門時一女子突然從旁竄出驚嚇落馬重傷失憶,甄府上下驚恐告上縣衙,判決此女子嫁入甄府為妾侍候甄乾。
事隔半年,甄乾突然清醒後性情大變,舉止乖張世人皆以為狂,數月後離開甄府遷入恒州鹿泉縣仙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