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曆史評論,安史之亂的爆發有其曆史的必然性,這一點甄乾非常讚同。
甄乾無話可說,黯然的喝下一杯酒,也許用後世的眼光來看,唐朝廷的財政根本就不是什麼大問題,但經濟改革必然會觸動到權貴們的利益,李隆基有了這個雄心壯誌嗎?朝中有力挽狂瀾的能臣嗎?都沒有!那自己又能做什麼?
自己雖然是一個旁觀者,卻深愛著這個時代,一個讓後人魂牽夢縈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既有銳意進取的精神,也有驕奢yin逸的享樂。既有傳唱千古的長恨悲歌,也有終結大唐盛世的安史之亂。這是一個令人目眩神迷、又讓人扼腕歎息的時代。而這個時代所有的繁華和所有的悲劇,都和唐玄宗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盛世也好,衰落也好,它的結果和責任都不在於某個個人,偶然當中有必然,必然當中有偶然。應該說,很多事情,是社會整體行為的結果,要由社會整體來承擔責任。當然,我們同時要承認,唐朝它製度再完善,也是一個人治社會。人治社會中,統治者的個人品德個人能力,當然會對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產生巨大的影響。
那麼當所有的光榮和夢想,所有的繁華和落寞,都在曆史的大幕裏塵埃落定,回望千年前的滄桑歲月,我們不禁扼腕歎息,悲劇真的不可避免嗎?
“甄郎……你在想什麼?”
李璀突然發現甄乾黯然下來,還以為他是在對朝廷稅賦收入的感概,“其實也沒什麼,不過是減少開支,消減軍隊,開源節流兩個途徑,用不著過於擔心!”
能不擔心嗎?說的輕鬆,節流怎麼節,李隆基的賞賜日益豐厚,大臣驕奢yin逸安於享樂,讓他們節流不是對牛彈琴嗎?
至於開源,盛唐之前不征收鹽稅、茶稅,不禁酒,租庸調製下百姓的負擔很輕,隻要沒有戰事,一般農民的生活是安定而富裕的。開源無非是增稅,可是鹽鐵茶酒等全部被宗室大臣控製,想從他們身上挖一塊肉下來彌補財政,遭到的反彈無異於與虎謀皮,這一點曆史上的任何一次變法都說明了一個道理,並非沒人看見如今的弊政,而是沒人敢向宗室大臣舉起這把屠刀。
甄乾自嘲的笑了笑,自己人微言輕,就算身處高位又能怎麼樣,難道和朝中所有大臣為敵嗎?如果時間提前一二十年,也許自己想試一下,可是現在……安史之亂就在眼前,越是都可能爆發,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螳臂當車隻能最後粉身碎骨,這不是自己的生存原則!
消除安史之亂的最好辦法就是錢,有了錢朝廷就可以自己招募軍隊,可以消除邊將手中的兵權,釜底抽薪一勞永逸,這也是唯一可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