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A股暴跌第二季:誰在“神補刀”?(1 / 3)

A股暴跌第二季:誰在“神補刀”?

特稿

作者:李臻

6月以來,A股出現的極為罕見的牛市中的持續暴跌,絕對跌幅一舉刷新“T+1時代”的曆史紀錄,確定為股災沒有異議。

為什麼這麼說?

根據東方財富COOKIE數據統計,自6月12日到7月3日,滬指下跌28.63%,創業板指數更是暴跌了33.2%。截至7月3日收盤,最近15個交易日,已經有427隻個股的股價被腰斬,還有954隻股票跌幅為40%~50%。

如果說這些幹巴巴的“大”數據還有點不夠震撼,現在就微觀到個人,看看發生了什麼,你就能深度理解為什麼微信朋友圈畫風全改,“吐槽股市”獨領風騷。

短短三周時間,按照中登公司(截至6月26日)的期末持倉賬戶數(5076.6萬)計算,人均虧損近41.30萬元。

按照2014年全國人均年平均工資49969元計算,每個持倉戶近三周約虧掉8年工資。

從總體市值角度看,本次暴跌中國股市蒸發的市值已經達到23600億美元——相當於希臘去年GDP的10倍。

在股災麵前,救還是不救,上演了一場輿論大戰,激烈程度類似剛剛有人發了篇《你是跑了北馬的那個SB嗎?》,馬上就有人反唇相譏《不跑北馬就不是SB嗎?》。

主張不救者,如《環球時報》,刊文以市場化為理由,對救市提出異議(當然在密集救市政策出台後,《環球時報》再發社評支持救市);某些微博大V也以“買者責任自負”為核心,反對大規模救市政策。

這些觀點看似合理,但背後隱藏了一個悖論,即:之前的市場從見頂到下跌,是在完全自主運行,但本次始於5178點的調整,核心導火索是證監會清理場外非規範配資盤引發。換而言之,5178點是一個“政策頂”,而非“市場頂”。

可以想象,如果5178點是在沒有重大利空情況下展開調整,即使跌到這裏,也不會出現如此大規模的救市行為。而本次的股災卻是由於去杠杆過於猛烈,應對措施不足而導致,政策變化導致的暴跌,自然需要進行政策糾偏。用通俗的語言表述就是:政策頂後對應一個政策底,市場頂後對應一個市場底。所以救市或者不救市,都是一個偽命題。

死循環

上麵我們講到本輪調整的初始原因在於清理場外配資,以及對後續管理規範的未知和恐慌。

6月26日,證監會公布了配資清理的相關數據,尤其是截至當時時點的強平數據,明確了市場預期,沒想到股市繼續暴跌。所以“6·.29”之後的暴跌,已經不能再簡單地認為是場外配資的單純繼續殺跌行為。

究竟是什麼力量,在給跌出內傷的大盤“神補刀”?

一時各路謠言滿天飛。

比如“王亞偉對股市點評稱《這已經是一場戰爭》”,雖然文風拙劣,事實證明跟王亞偉毛關係也沒有,但還是在朋友圈廣為流傳。

還有消息稱“外資通過QFII/RQFII利用期指做空A股”,似乎國際金融大戰一觸即發,最後中金所出來辟謠。

紛紛擾擾的小道消息,看得所有人心驚肉跳、目瞪口呆,大家都想搞明白,如今政策越挺、股市越跌,到底是怎麼回事?真的有一隻看不見的大手,在跟國家意誌博弈嗎?

個人認為,實際上市場正在陷入一個“體內惡性死循環”。如果說第一個階段的殺跌動力,來自現貨市場,現在股市大跌已經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下跌的主導推動力不在現貨,而在期指,即“套保盤”在助推暴跌。這些“套保盤”很多也是身不由己,比如有些理財產品是跟客戶做了承諾,鎖死的收益率。為了防範風險,這些理財經理,基本上都在期指上做了對衝操作。

在下跌中,由於機構無法拋出大量的現貨,就在股指期貨開空單,致使期指快速下跌,引發無套保能力的投資者拋出現貨,加上配資爆倉盤的繼續出現,如此周而複始造成了股指期貨引領現貨市場一輪接一輪的暴跌。

到7月2日和7月3日,融資盤也開始出現平倉止損,做空力量進一步強化。在這個過程中,期指市場中裸空(即沒有現貨單純做空期指的空單投機盤)由於快速“賺錢效應”的擴散,吸引大批資金加入。至於裏麵存不存在有組織的惡意做空行為,證監會嚴查的表態已經很清楚,大數據時代,水落石出並不遙遠。